難治性青光眼一般指藥物難以控制眼壓、行常規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欠佳的青光眼,包括既往濾過性手術失敗的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少年性青光眼、無晶狀體性青光眼、有長期用藥史的青光眼以及某些繼發性青光眼(如角膜移植術后繼發性青光眼、外傷性青光眼、伴有葡萄膜炎的青光眼等。
引流物植入術:引流物植入術是通過一引流物將房水經結膜引流至Tenon囊下。引流裝置是由引流管和外植體兩部分組成,引流管可分為前房型和后房型。常用的植入物包括:Ahmed植人物(有閥門)、Baerveldt植人物和Molteno植入物(無閥門)。
氬激光小梁成形術:氬激光小梁成形術(argon laser trabeculoplasty,ALT)使用氬激光熱灼燒導致小梁網的融合和扭曲,使鄰近小梁束拉開的更大,從而易化了房水外流,同時激光照射刺激了小梁內皮細胞的復活,增強其對小梁間隙內碎片的吞噬作用 。ALT的療效隨著時間的延長明顯衰退。Juh6s 對175例(302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進行ALT,術后2、5、8、10年的成功率分別為81.28% 、64.4% 、27.8% 、15.6% ,且手術失敗后再次行ALT成功率極低。遠期眼壓再次升高,主要原因為氬激光的熱灼燒在房角處形成纖維膜和瘢痕組織,影響房水外流E 25 3。ALT術后并發癥主要有暫時性眼壓升高,虹膜周邊前粘連、前房出血、虹膜炎等。
房角金環植入術:采用房角金環植入治療頑固性青光眼29例,隨訪2~23個月,總成功率為72.41% ,其中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成功率為76.9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成功率為33.33% 。并發癥有前房積血、淺前房、術后早期低眼壓、前部葡萄膜炎、金環與角膜內皮接觸、金環外露、滲出性脈絡膜脫離等。降眼壓的可能機制為:房水通過金環引流至結膜下,形成濾過泡,經濾過泡壁的吸收等方式,達到分流、降壓的目的;惰性金屬有不與組織發生反應、粘連的特點,同時金絲的重力作用與其隨體位變化的活動又能進一步保持引流的通暢。
視網膜光凝及avastin球內注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療除降眼壓之外,尚需改善視網膜缺血、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全視網膜光凝被認為是治療視網膜缺血最有效的方法,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體貝伐單抗avastin能抑制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延緩虹膜和房角處新生血管的形成,二者聯合使用能顯著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壓 。
對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后繼發的青光眼,改善手術方式往往能明顯降低發生率,如植床帶周邊后板層的大植片穿透角膜移植術 、橋式穿透角膜移植 、角鞏膜移植 。
抗青光眼手術輔助用藥及輔助材料。目前,多種方法可有效治療難治性青光眼,但并發癥均較多,如濾過性手術瘢痕堵塞濾過通道、引流閥植入后引流管堵塞、激光手術后再次房角粘連、睫狀體破壞術后眼壓下降和視力喪失等。如何改進手術方法、選擇更好的引流閥、研究更有效的抗瘢痕增生藥物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國際眼科雜志》> 2010年2月10卷2期 作者:魯智莉,馬翔,任厚杰,王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