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須具備以上3或4項標準就能作出偏頭痛的正確診斷.
大約有2400萬美國人患有偏頭痛.偏頭痛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通常在10~40歲之間發病,女性多于男性.在50歲以后,頭痛常部分或完全緩解.50%以上的病人有偏頭痛家族史.
病因學和病理生理學
偏頭痛病因不明,其病理生理學也未完全闡明.腦部與頭皮的動脈血流都有改變,但究竟血管擴張與血管收縮是偏頭痛的因或果還不清楚.皮層擴展性抑制(主要變化發生在大腦皮層內,先有過極化的波峰,后繼去極化)可誘發神經原性炎癥,伴血管擴張,白細胞激活與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神經原性炎癥導致血管周圍三叉神經感覺纖維的刺激.接著發生一系列的事件,引起血流的改變與劇烈的頭痛.顱內血管畸形是偏頭痛樣頭痛少見的病因之一.
偏頭痛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但已知有若干激發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激發因素是雌激素的周期性變化,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女性與男性偏頭痛病例的比例是3:1.雌激素作為一個激發因子的證據包括以下一些事實:在青春期,女性患病率明顯高過男性;在絕經期階段偏頭痛的控制特別困難;口服避孕藥和雌激素替代治療往往能使偏頭痛加劇.其他一些激發因素包括失眠,氣壓改變以及饑餓.飲食與偏頭痛之間的相關性通常被過度渲染.尚未有證實這種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
癥狀,體征和診斷
在頭痛出現之前可以有一個短的前驅期,表現為抑郁,易激惹,煩躁不安或食欲不振.也可以是先兆征象(發生率為10%~20%).先兆通常發生在頭痛出現之前1小時以內,但往往可以與頭痛同時存在.先兆是一種短暫的,可逆的,涉及視覺,軀體感覺,運動或言語功能的神經障礙.大多數病人訴述的都是視覺先兆,包括閃光,閃爍性暗點和城堡樣光譜.
在各別病人中,偏頭痛的癥狀通常有其固定的型式,除了單側性頭痛可能并不總是固定在同一側.病人可能每天都有頭痛發作,也可能每隔數月才發痛一次.診斷的依據是頭痛癥狀的型式,以及沒有顱內病理變化存在的證據.病人如果有偏頭痛或視覺先兆征象的家族病史,則偏頭痛的可能性更為提高.各種診斷性試驗只能起到排除其他病因的作用,對偏頭痛沒有特殊的診斷性意義.
治療
治療須根據頭痛發作的頻率以及有無并存疾病而定.一般來說,治療可分預防性,頓挫性和鎮痛性
如果病人的偏頭痛每周發作超過一次,應該考慮長期的預防性用藥.可以應用β-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三環抗抑郁劑或抗驚厥劑.具體藥物的選用主要憑經驗,但也受并存疾病的制約.例如,如果病人同時還患有高血壓癥,則β-阻滯劑或鈣通道阻滯劑最為有效.如果同時還有抑郁癥或睡眠障礙,則三環抗抑郁劑應為首選藥物.
頓挫性藥物用于急性治療.有一組新藥能激活5-羥色胺受體(5-HT1B/1D受體),阻滯神經原性炎癥,在大約70%的病例中能夠頓挫偏頭痛的疼痛.舒馬曲坦是這組藥物的原型,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劑型.皮下注射更易見效,但不良反應也更多見,包括面部潮紅,惡心,食道痙攣以及偶見的冠狀動脈收縮.對50歲以上的男性,絕經期后女性或有心臟疾病病史的病人,使用舒馬曲坦要謹慎.新一代的5-HT1B/1D受體激動劑(例如,eletriptan,naratriptan,rizatriptan,zolmitriptan)有希望能將療效提高,而使不良反應降低.麥角生物堿衍生物,例如酒石酸麥角胺與雙氫麥角胺,有口服與注射用劑型,使用也有效.屬于多巴胺拮抗劑的止吐藥物,如滅吐靈與丙氯拉嗪,甚至在惡心不顯著的情況下,應用也有效.
鎮痛劑的使用要有節制.在某些病例中它們是有效的,但是在另一些病例中當劑量增高時會引起反跳性頭痛.對輕至中度頭痛最好的治療可能是非類固醇抗炎藥.應盡量避免使用阿片類藥物,除非在特殊情況下而且要有嚴格的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