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綜述; 劉江鳳 審校
摘要: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吸煙人口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吸煙是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腺、皮膚等系統疾病的患病危險因素。被動吸煙對婦女兒童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對呼吸系統的影響。控煙措施中,有效地干預十分重要。吸煙者較不吸煙者的自覺健康狀況差。長期吸煙的老年男性具有過多的患病危險,長時間戒煙是有益的,戒煙對自覺健康狀況有益。
WHO歷來重視煙草對健康的危害,為全球控煙做出了極大努力。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50萬人死于吸煙。美國每年由于吸煙死亡43.5萬多人,可見吸煙是國家最大的公共衛生損害。
煙草對人體健康有害,但是對于煙草致病的具體作用卻不清楚。現將吸煙及被動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及控煙的研究進展敘述如下。
1 吸煙對健康的危害
1.1吸煙危害 心腦血管系統
煙霧中的一氧化碳使進入心肌的氧含量減少,而吸入的尼古丁增加心臟作功,使心臟耗氧量增大,最終導致心肌缺氧,增加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對猝死年輕人動脈的研究發現,吸煙使冠狀動脈和腹部大動脈的粥樣硬化增加3~4倍。吸煙者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等死亡的危險性比非吸煙者高5~9倍,其主要因素是吸煙引起心臟作功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吸煙還能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其比值比為1.15,提示吸煙是腦梗塞的危險因素。
近年研究證明,血中高半胱氨酸量升高與冠狀動脈、腦動脈和外周動脈的動脈壁增厚及未成年人血管病發作有相關性。正在吸煙人高半胱氨酸顯著升高,其增加與每天吸煙量呈線性關系。由于血漿高半胱氨酸水平與血漿葉酸水平呈負相關,因此吸煙會導致血漿中葉酸鹽含量減少,每13補充含葉酸的食物可以延緩吸煙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發展。
1.2 吸煙危害呼吸系統
煙霧的長期刺激和毒害可使呼吸道黏膜細胞發生炎癥改變及吞噬能力下降,纖毛運動減弱,免疫力下降,為病原體侵入和炎癥發生創造條件,從而導致彌漫性炎癥的反復發生,引起肺泡組織纖維化,彈性減小,最后引起肺氣腫。阻塞性肺疾患又使小氣道阻力增加、肺泡缺氧而引起微血管收縮反應,形成肺動脈高壓、心臟負擔加重,導致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
沈陽市每年因吸煙引起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達10萬人。國外報道,吸煙者死于慢性支氣管炎等肺疾病的死亡率是不吸煙者的5~10倍,吸煙是縮短壽命、引起早逝的重要原因。美國約有900萬人患有煙草引發的慢性肺炎和肺水腫,每年死于肺水腫的5.7萬人中有70%與煙草有關。
1.3 吸煙危害內分泌腺功能
煙霧可致大鼠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核變形,胞漿內有大量空泡變性,甲狀腺及卵巢過氧化物增多。吸煙對雌性大鼠生殖系統也有毒性作用。煙霧中含有大量氧化劑、細顆粒物及重金屬毒物,可干擾人體硒的生物利用,導致一系列含硒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及5-脫碘酶等活性減弱,造成人體抗氧化能力下降、微量元素及內分泌代謝失衡。宋氏研究表明,吸煙女性游離甲狀腺素4(FT4 )和性腺激素雌二醇(E2)分別減少10.9%和13.6%;游離甲狀腺素3(FT3)、促甲狀腺素(TSH)和甲狀腺免疫球蛋白(TG)分別增加74.4%、13.6% 和33.6%,FT4/FT3比值為-0.6。可見吸煙可干擾女性內分泌腺如甲狀腺、垂體和性腺激素的正常調節,可能與毒物產生的自由基和有關微量營養素的吸收被抑制有關。
1.4 吸煙危害生殖系統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量越大,煙齡越長,對睪丸功能的干擾越嚴重。正常時睪丸具有生精和內分泌雙重功能,它既能產生精子,又能分泌多種激素;而吸煙會導致生精能力低下和體內性激素水平變化,甚至引起男性不育。吸煙與精子質量下降存在量效關系。吸煙能導致婦女卵巢功能下降,卵巢貯量下降和卵巢反應下降,生育能力降低,還會導致絕經期提前,臨床上每個周期的懷孕率明顯降低。吸煙劑量增大使流產率顯著升高。煙齡越長,婦女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越高,E2水平越低。
孕婦吸煙會導致流產、早產、宮內發育遲緩、出生低體重、圍產期死亡率上升和增加先天畸形的發生率。孕婦每天吸煙10~20支,胎兒體重可降低約200 g,出生體重將低于2 500 g。孕婦吸煙導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機制有:①尼古丁抑制胎兒組織生長,對胎兒組織有直接毒害作用;②尼古丁引起子宮胎盤血管收縮,減少胎盤血液灌流量,從而減少胎兒組織血液灌流而導致胎兒發育遲緩;③ 胎兒慢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導致胎兒組織缺氧;④煙草中的氰化物在人體內被解毒成為硫氰酸鹽,該解毒過程需要維生素B12使維生素B12減少。此外,氰化物解毒過程還需要含硫氨基酸,胎兒體內因缺少維生素B12和氨基酸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使胎兒生長發育遲緩;⑤吸煙是人體攝入鉛、錫的重要來源之一,煙霧中的錫可蓄積于胎盤,引起胎盤末端絨毛密度降低,抑制胎兒生長。
1.5 吸煙影響皮膚健康
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皮膚科Triieb提出吸煙與皮膚不良反應有聯系,吸煙可引起皮膚過早老化,又發現吸煙與禿頭之間具有顯著聯系。吸煙引起的脫發機制是多因素的,煙草可能作用于頭皮上乳頭的微脈管系統(Microvasculature),其含有的遺傳毒物引起毛囊DNA受損,使毛發生長周期中控制組織重建的毛囊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統失調,引起細胞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引起毛囊微小炎癥(Microinflammation)及纖維變性,最后增加E2的羥化作用,抑制芳香酶造成的相對低雌激素狀態(Hypooestrogenicstate)。吸煙者的頭發樣本中能檢測出尼古丁和可替寧(Cotinine)。在人的頭發毛囊內,可見到與吸煙有聯系的線粒體DNA突變。
1.6 吸煙導致癌癥高發
吸煙是導致人類發生肺癌的主要原因,美國每年由于吸煙而患肺癌致死的約有11.2萬人。現已發現每支煙中含20~40 ng苯并芘,這是一種極強的致癌原和致突變原。苯并芘經代謝激活才具有致突變作用,成為致癌物環氧二醇苯并芘[Benzo(a)pyrene diol epoxide,BPDE],BPDE損傷抑癌基因p53基因,引起人肺組織癌細胞的發展和轉移,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吸煙導致的肺癌主要是鱗狀細胞癌,而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腺癌。鱗狀細胞癌攻擊肺的上部,腺癌攻擊肺外部的小分支組織,這兩種癌都是致命的。
目前在美國乳腺癌是繼肺癌和結腸癌之后的第三大癌癥死亡原因。美國癌癥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乳腺癌奪走4萬名女性的生命。美國加利福尼亞健康服務部Reynolds等在1996~2000年期間對16 554名婦女進行研究,發現吸煙的婦女患乳腺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30%,其中共有2 005人被確診患有侵入性乳腺癌。而在20歲之前開始吸煙的婦女或初次足月妊娠之前至少已吸煙5年的婦女以及吸煙量較大或煙齡較長的婦女均具有較高的乳腺癌發病危險。
2 被動吸煙對兒童健康的危害
2.1 對孕鼠及胚胎發育的影響
胡靈玉等研究發現被動吸煙對大鼠胚胎發育存在不利影響。被動吸煙組孕鼠體重和出生時體重明顯低于對照組,被動吸煙組死胎及吸收胎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主要由于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一氧化碳、酚、苯和蒽等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其中一氧化碳降低血紅蛋白與氧的親和力;尼古丁作用于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影響營養物質的轉運。被動吸煙組孕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表明被動吸煙降低孕鼠生理過程中生成的一氧化氮.由此可能影響胎盤的血液循環,從而引起宮內生長遲緩的發生。
2.2 對兒童健康的危害
多數研究認為被動吸煙是哮喘的一個易發因素。被動吸煙對兒童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響從胎兒到兒童的各個時期,且影響可能是多系統的。Klinnert等發現無明顯過敏原的哮喘患兒哮喘發作頻率與家中吸煙者每天的吸煙量呈線性關系,但對環境中存在過敏源的哮喘患兒來說,被動吸煙和哮喘發作頻率的相關關系不明顯。Eskenazi等測定3 529名孕婦懷孕27周時血清可替寧濃度,濃度2~10 g/L為被動吸煙組,而低于2 g/L為非被動吸煙組,結果發現被動吸煙組的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較后者低45 g,孕婦血清可替寧的濃度與新生兒體重呈負相關。雙親吸煙特別是母親懷孕期吸煙,分娩后吸煙量大的,兒童的智商比沒有接觸吸煙環境的兒童低得多。
被動吸煙可增加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影響兒童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研究顯示唾液中溶菌酶及IgG、IgA、IgM含量均隨被動吸煙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被動吸煙量較大的兒童,說明幼兒大量地被動吸煙可能會導致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低下。
3 控煙研究
3.1 吸煙歷史
煙草是一種原產于北美洲的野生植物,當地的印第安人采用口嚼或鼻聞。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被歐洲的探險者帶回歐洲,隨之在歐洲傳播開來,并隨著探險者和淘金者被帶到其它大陸。葡萄牙人是較早使用煙草者,最初用煙斗吸食。1880年機制卷煙的發明及安全火柴的問世,使吸卷煙成為20世紀煙草使用的主要形式,吸煙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隨著吸煙率的上升,吸煙對健康的危害性逐步被認識,美國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首先覺醒,自60年代初便向吸煙展開斗爭,使吸煙率明顯下降。但同期發展中國家的煙草消耗仍繼續上升。全世界11億煙民中,我國約有3.5億,相當于所有發達國家煙民的總和。我國每年死于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近100萬。
3.2 戒煙免疫療法
Zuskin研究發現煙草工人暴露于煙草塵時引起呼吸道改變,免疫反應增加,12.7% 的煙草工人總IgE增加,對照組無一人增加,26.7% 的煙草工人經煙草抽提物的皮膚陽性試驗特異IgE(煙草變態反應)增加,而對照組無一人增加。
動物研究證實尼古丁疫苗在生物學上是一種可用來協助吸煙者成功戒煙的免疫治療干預方法。與現有的藥理學戒煙方法相比,尼古丁疫苗存在一些潛在優勢:它可以在血液中隔離尼古丁以阻止其進人大腦;與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相比,其副作用可能比較少;與口服藥相比可能有更好的依從性。
3.3 控煙措施
控制吸煙是目前預防發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措施,消除吸煙危害已是世界性的趨勢。WHO在控煙措施中,強調了立法的重要性,竭力主張控煙的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議會員國增加煙稅而降低煙草消費量。20世紀90年代初約25個國家通過了禁止向青少年出售香煙的法令,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場所、工作地點和交通工具內吸煙,以充分保護不吸煙者免受被動吸煙的危害。約80個國家通過立法要求煙草產品包裝上必須有嚴格、醒目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警語等。1989年WHO執委會決定把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2004年5月31日是WHO發起的第17個世界無煙日,其主題是“控制吸煙,減少貧困”。1996年6月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宣布在全球范圍的民航中實行禁煙。
吸煙與各類職業性化學毒物具有協同作用,吸煙與許多金屬和類金屬毒物有協同作用,職業人群包括金屬工、建筑工、礦工、保潔工等。吸煙還可促進職業性癌癥,例如不接觸石棉的吸煙者肺癌相對危險度為2.6,不吸煙的石棉接觸者肺癌相對危險度為12.2,而接觸石棉的吸煙者肺癌相對危險度高達32.1,吸煙和石棉暴露的協同指數為2.2。可見提倡戒煙非常必要。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做好職業衛生的同時,大力開展戒煙運動,嚴禁在工作場合吸煙,即可降低吸煙致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