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清總鈣和游離鈣 鈣是體內含量最多的陽離子,骨骼是體內最大的鈣儲備庫。血鈣在血液中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即蛋白結合鈣、離子鈣和小分子陰離子結合鈣。蛋白結合鈣約占血清總鈣的40%,小分子陰離子結合鈣約占10%,這兩種鈣均無生理活性。離子鈣約占血清總鈣的50%,具有鈣的生理活性。但不是所有離子鈣均具有生理活性,離子鈣中部分有生理活性稱活性離子鈣,另一部分無活性稱非活性離子鈣,后者在活化前無生理作用。離子鈣能通過毛細血管進入細胞外液。
(1)測定方法與正常值 血清總鈣:EDTA滴定法:2.2~2.6mmol/L。鄰甲酚酞絡合劑直接比色法:2.2~2.7mmol/L 血清離子鈣:離子電極方法:1.12~1.23mmol/L
(2)臨床意義 血清鈣升高: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結節病引起腸道鈣的過量吸收、維生素D過多癥、
多發性骨髓瘤、惡性
腫瘤骨轉移等。 血清鈣降低:成人佝僂病骨軟化癥、軟骨病、甲狀旁腺機能減退或不全、搐搦癥、維生素D缺乏癥等。原發性
骨質疏松患者血鈣一般在正常范圍。血清總鈣與鈣離子水平一般來說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二者水平不一致,發生分離現象。例如酸中毒時血清鈣的游離度增加,離子鈣增加,而血清總鈣變化不大。相反堿中毒時,血清鈣的游離度降低,離子鈣水平下降,而血清總鈣正常,這時病人可以有低血鈣的癥狀,出現手足搐搦。此外,由于蛋白結合鈣中,80%是與
白蛋白結合,20%與球蛋白結合。所以
肝硬化、腎病綜合征等病人血漿白蛋白降低可導致血總鈣量降低,但游離鈣正常。反之,血漿蛋白增高時血總鈣量也增高,可見于多發性骨髓瘤、結節病等引起球蛋白增高者。血清鈣和血清磷的關系十分密切,鈣與磷的乘積是一個常數為40,血清鈣增高則血清磷降低,相反亦然。
2、血清無機磷 磷在體內的含量僅次于鈣,約占成人體重的1%。其中70%~90%沉積于骨骼中,10%~30%存在于細胞內。磷是在空腸內與鈣一起被吸收,在骨骼中沉積。在骨組織中主要以無機磷的形式存在,即與鈣構成骨鹽成份。在軟組織中的磷主要以有機磷、磷脂和核酸的形式存在。人體是按一定的鈣磷比例動用骨骼中的磷。血漿中的磷分為有機磷和無機磷兩類,有機磷主要為磷脂,無機磷主要包括蛋白結合磷和非蛋白結合磷兩個部分。后者又稱為濾過磷,占血漿無機磷的絕大部分(平均占90%)。血漿無機磷主要以磷酸鹽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HPO42-、HPO4-、HPO43-。生化測定的血清磷是指血清無機磷,因此血磷測定對了解骨礦物代謝特別是磷代謝有重要臨床價值。
(1)測定方法與正常值 硫酸亞鐵磷鉬藍比色法:0.96~1.62mmol/L 孔雀綠直接顯色法:1.0~1.6mmol/L
(2)臨床意義 血清無機磷升高:甲狀旁腺功能減退、過量維生素D治療、過量紫外線照射、多發性骨髓瘤及某些骨病、
骨折愈合期、巨人癥、肢端肥大癥等。 血清無機磷降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軟化癥、胰島素過多癥、佝僂病等。
3、血清鎂 鎂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之一,成人體內含鎂量約為25g左右,其中50%存在于骨組織中,45%存在于軟組織中,5%存在于細胞外液。血清鎂在血液中有三種存在形式,即:與蛋白結合的鎂占30%,稱蛋白結合鎂。離子鎂占55%。15%為復合鎂。后兩者又稱超濾鎂。只有游離狀態的鎂有生物活性。鎂如同鈣,是維持正常神經功能和肌肉功能的重要元素。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骨的代謝均有重要生理作用。鎂是多種酶的激活劑。血清鎂低于0.5mmol/L時可致鎂缺乏癥,引起神經肌肉興性增高、心動過速、心律失常、乏力、手足搐搦、肌肉震顫等。血清鎂高于1.5mmol/L時會發生高鎂血癥,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釋放,導致低鈣血癥和高尿鈣。會引起血壓降低、皮膚潮紅。嚴重者可降低心肌的興奮性,阻斷骨骼肌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引起心臟傳導阻滯,弛緩性四肢癱瘓,甚至呼吸肌麻痹和心跳停止。
(1)測定方法與正常值 甲基麝香草酚藍比色法:0.67~1.04mmol/L
(2)臨床意義 血清鎂升高: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白血病、
關節炎、多發性骨髓瘤、腎功能衰竭時尿鎂排出減少等。血清鎂降低:營養不良、急性胰腺炎、慢性酒精中毒、過量使用維生素D等。
此外,應用新生霉素、慶大霉素、洋地黃等藥物后會引起血清鎂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