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具代表性的退行性疾病之一,骨性關節炎主要見于老年人,重影響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中國是骨關節發病率最高的國家。
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在中年以后發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受累關節一般為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常于晨間發生,稍活動后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因關節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癥狀是受累關節活動不靈便,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后感覺關節僵硬,要經過一定時間活動才感到自如。氣候變化常促使癥狀發生。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但不象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檢查受累關節可有輕度腫脹,活動關節時有磨擦聲或喀喇聲,病情發展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本病癥狀和X線征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癥狀亦有所不同。
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后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松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癥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病情進展時膝關節活動受限,可引起廢用性肌萎縮,甚至發生膝外翻或內翻畸形。
脊柱有兩套關節裝置,即椎間盤和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頸椎2~7尚有鉤椎關節(Lushka關節)。原發性者多由于中年后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髓核脫水、致椎間隙狹窄,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大多無臨床表現,如有癥狀亦輕重不一,多數為慢性病程,但有時因損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復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后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 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癥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常于扭傷、抬重物、彎腰用力后發生,體檢局部壓痛,直腿高舉試驗陽性,可有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常發生于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急性癥狀緩解后,關節功能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