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臨,氣候漸冷,慎防
頸椎病。通常所說的“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
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段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
肌肉萎縮、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礙,出現偏癱。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由于外傷、勞損、炎癥等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血管、椎動脈等鄰近組織受損,從而出現局部僵硬、酸脹、疼痛、頭部轉動受限,有觸電感,并向肘、腕、指部放射,可引起上肢麻木、頭暈、惡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嚴重者可致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大小便失禁、
中風、癱瘓。
隨著人們工作節奏的加快,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頸椎病的發病已提前到了30歲左右的青年期。現代醫學一般采用藥物鎮痛和手術治療,但療效不明顯,且手術風險大,病人往往難以接受。
相關知識鏈接: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
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并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頭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癥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癥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癥;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癥。部分病人有惡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少數病人有復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癥狀。
在體征方面,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惡心或心慌等癥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后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