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腹水是肝硬化患者的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往往先于食管靜脈破裂出血與肝性腦病發生,在肝功能失代償階段,常因門靜脈壓力升高、血漿白蛋白降低、感染及內毒素血癥等原因引起患者腹水。
少量腹水對患者的影響不大,但是大量腹水的持續存在,不僅會引起患者腹脹,造成飲食呼吸與行動困難、臍與腹股溝疝氣,而且作為“沼澤之地”,可誘發嚴重感染——即所謂“自發性腹膜炎”;壓迫腎血管,誘發肝腎綜合癥等。此外,
肝硬化腹水容易反復發作,導致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生命健康。雖然,腹水的出現往往預示著肝硬化從代償期走向更為惡化的失代償期,但是,失代償期也可以好轉為代償期。臨床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經過合理的治療與調護,不少肝硬化腹水患者再次發生時間明顯延長,5年左右未再發生,肝功能從失代償期好轉為代償期,健康質量明顯提高。因此,積極防治肝硬化腹水,對于促進肝硬化患者的長期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飲食調養
合理的飲食對于減少肝硬化腹水的發生、促進已有腹水的消退有重要作用。
1、少吃食鹽。食鹽主要為氯化鈉,體內鈉的增加會導致水的重吸收增加,促進腹水與四肢水腫形成。因此,腹水患者均需要限制鈉鹽,變淡口味。15%的腹水患者僅僅通過限鹽,即可以發生自發性利尿,促使腹水消退。而有的患者腹水治療好轉后,因為不能控制重口味,自己悄悄吃些醬菜、火鍋、鹵菜等含鹽較多的食物,而重又誘發腹水。當然,所謂的限鹽,并不是一點鹽都不吃,每天可吃5克左右的食鹽(包括含鹽的食物與藥物)。過于嚴格的限制,一方面使患者難以忍受而自暴自棄;另一方面,易導致低鈉血癥,誘發腦水腫,出現惡心嘔吐、頭痛嗜睡、甚至抽搐昏迷等。
2、加強營養。慢性
肝病常伴有營養不良和物質、能量代謝失衡,肝硬化患者更是如此。血清
白蛋白低下是腹水發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營養不良包括吸收障礙,肝硬化患者白蛋白等合成減少,會使腹水難以消退或加重。有研究表明蛋白質營養不良是肝硬化病人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營養支持治療對于改善慢性肝病患者預后非常必要。對于食欲很差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蛋白粉、氨基酸等,而對于多數食欲正常的患者,可以少食多餐,并提倡加餐。此外,只要沒有
肝性腦病,大便正常,就應該鼓勵進食富含蛋白質的牛奶、雞蛋、魚類、肉類等。俗話說“馬無野草不肥”,睡前加餐可以保證夜間睡眠中的代謝熱卡需求,避免肝硬化病人分解蛋白脂肪物質的現象。正常人平時沒有什么感覺,但如果是病人就會發現,由于睡前加餐,第二天晨起低血糖的發生率就降低了。如果堅持以往,就會看到長期攝入的蛋白質或者補充的蛋白質就不會在短時間內丟失或降低得太多,就是說白蛋白水平能夠保持住。肝硬化患者往往白蛋白較低,我們總是在輸白蛋白,可是白蛋白升高卻不明顯,其原因是一方面白蛋白本身有半衰期,不會在體內長久存在,另一方面病人把輸進的白蛋白作為一個供能物質消耗掉了,而如果我們實行加餐與增強營養,這種現象就可以得到改善。
3、促進利尿。食藥同源,有不少食物有促進小便排泄而減輕腹水的作用,可以適當用在膳食中。例如:蘿卜、赤小豆、西瓜、茶葉、鯽魚、玉米(須)、馬蘭、生姜、豆腐等豆制品,等等。傳統膳食如“鯉魚赤小豆湯”,取鯉魚1條約500g,去鱗及內臟,加入赤小豆100g、生姜10g、陳皮20g共煎湯,魚湯共食,以健脾開胃,利水消腫。
當然,這些食物宜軟和易消化,不能堅硬;也不宜太熱。因為肝硬哈u腹水患者往往存在門脈高壓與食管靜脈曲張,堅硬、過熱的食物容易引起曲張的食管靜脈破裂而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此外,腹水患者無需嚴格的臥床休息,至今并沒有證據表明臥床休息可以增加利尿,但是長期臥床容易造成
肌肉萎縮和其他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