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生物轉化主要在肝內進行,因此肝臟既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又是接受藥物損害的器官之一。藥物引起
肝病的機制因藥而異,非常復雜,大多數情況下尚不清楚。有些藥物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由其引起的肝臟損害一般可以預見,而且損害與藥物劑量有關,且為某些藥物所特有;另一些藥物僅偶爾在敏感的個體引起肝損傷,而且與劑量無關,發生與否也難以預測。這種在敏感個體發生的反應常被稱為過敏反應,但作為一種真正的變態反應,證據并不充分,所以最好稱為特異體質反應。藥物的直接毒性和特異體質反應之間的區別并不如以前想象的那樣清楚,例如有些以前被認為對易感者是過敏原的藥物,卻能通過其毒性中間產物直接損傷細胞膜。
目前,藥物性肝損害的分類并不完全令人滿意,但大多數急性病例仍可分為肝細胞型,
膽汁淤積型(有或無炎癥)和混合型。有些藥物能引起包括
腫瘤在內的慢性肝損害。藥物誘導的溶血可引起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而發生輕度黃疸,但無真正的肝損傷,因而肝功能試驗正常。
近年來對其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主要綜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1、藥物作為半抗原造成變態反應
如磺胺類、呋喃坦啶、苯妥英鈉等,進入人體后與蛋白質結合,刺激免疫系統產生變態反應,引起變態反應性肝損害。
2、在分子水平上干擾肝臟的代謝
①干擾肝實質細胞代謝的某一環節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致肝臟脂肪變性,如四環素、L—門冬酰胺酶、氨甲蝶呤等。②干擾膽紅質向膽小管排出或血中攝取致膽汁淤滯型肝損害,如甲基睪丸素、膽囊造影劑、利福平、新生霉素等。⑧干擾肝細胞的血液供應,如6—巰代鳥嘌呤、口服
避孕藥可引起肝靜脈血栓形成和靜脈阻塞綜合征。
3、損害肝細胞的亞微結構
由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四氯化碳、無機磷及一些重金屬鹽類可產生直接肝損害,先后影響內質網、線粒體和溶酶體等細胞器。另外粗面內質網的損害,使蛋白質合成受抑制,甘油三酯結合成脂蛋白的過程受阻,還可致肝細胞脂肪變性。
4、傳播感染
乙、丙、丁及庚肝病毒,可通過人血及血液制品傳播,如凝血因子,尤其是高濃度的產品,有時從幾千名獻血員的血液中提取,而引起感染相應病原的病毒性
肝炎。
5、特異性代謝
如異煙肼,吸收后在肝內乙酰化,人群中有快速和慢速失活型兩類,幾乎各占50%,其中慢型比快型更易發生不良反應及肝中毒。苯妥英鈉經苯基羥化代謝,有的人只能代謝正常人每日治療量的l/5,一旦給常用藥量就蓄積而引起中毒性肝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