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30年前曾患過
肝炎,近日又感到肝區不舒服,遂到醫院采血化驗,看到化驗單上許多項目是以前沒有的,便向醫師請教。醫生看了結果后告訴老林,他以前患過甲型
肝炎,這次染上的是乙型
肝炎。老林感到很奇怪,怎么連30年前生的病,化驗也能檢測出來?
其實,這3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家們對肝炎的了解達到了以往無法想象的程度。人們不僅用電子顯微鏡找到了肝炎的病毒顆粒,而且還依據病毒特性,明確地將肝炎分成多種類型。
現在公認的病毒性肝炎分為五種,分別被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型(以下簡稱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若用英文表示,為A,B,C,D,E型。1995年前還發現了一種肝炎病毒,國內稱為庚型肝炎病毒,國外暫稱為G型。
那么,化驗血清怎么就能了解是什么肝炎呢?說起來,這也是人體的一種特殊功能幫助了我們。原來,人體為了保護自己健康地生存,練就了“識別異己”和“排斥異己”的本領。肝炎病毒(也包括其他病毒、細菌、寄生蟲等)侵入人體后,在體內大肆進攻,產生病毒蛋白質、毒素、核酸等,這些物質稱為抗原,而且都是標記該病毒存在于人體所
特有的抗原。抗原立即被人體識別是外來的異己物,為了保護自身,人體隨即產生與抗原相對應的抗體,專與病毒的抗原作“斗爭”,引起細胞吞噬病毒、中和病毒等免疫反應,以消滅外來異己。只要病毒一進入人體,相應的抗體立即產生。因此,抗體也就成為體內曾有病毒的標記物。科學家們采用先進的技術,在體外對病人的血液做化驗,尋找抗體,也就可以知道患者得的是什么肝炎。
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從患者糞便中找到了甲
肝病毒顆粒,但這項技術只能用作研究,不宜作常規化驗。現在,只要檢測患者血清中有無抵抗甲肝病毒的抗體,即可了解病人是否感染了甲肝病毒。檢測當前是否染上甲肝病毒的有抗甲肝病毒的
免疫球蛋白M(抗HAV IgM)。比如,患者剛感染上甲肝病毒,過了潛伏期,開始出現乏力、厭食、血清轉氨酶活力升高時,即可從血清中檢測出抗HAV IgM。免疫球蛋白M是人體對外來入侵者發生免疫反應最先出現的抗體,是打擊“敵人“的急先鋒,抵抗能力強,大家稱之為急性期抗體。此抗體持續數周后即很快下降并轉陰。若檢測血清發現抗HAV IgM陽性,說明病人最近患有急性甲型
肝炎。另一種是抗甲肝病毒的免疫球蛋白G(抗HAV IgG) ,是抵抗甲肝病毒的抗體中的最主要組分,用來檢測患者是否患過甲肝。該抗體升高緩慢,但持續期長,甚至在患者血清內終身存在。上述的老林30年前得過甲肝,但現在仍可測出抗HAV IgG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從抗HAV了解病人近期是否患有甲肝,必須多做幾次化驗,各次化驗結果抗HAV或從陰到陽,或陽性強度有明顯變化,方有診斷價值。
另一種國內流行的肝炎為丙肝。目前鑒別患者是否感染丙肝病毒的項目為抗丙肝病毒的抗體(抗HCV)。感染丙肝病毒的患者,大多血清抗HCV陽性,這對丙肝診斷很有價值。但抗HCV出現較慢,有的被感染1年后才能檢測出來。因此,抗HCV不是早期診斷丙肝的項目,要多做幾次檢查,不要認為陰性就可排除丙肝病毒感染。為了保證輸血質量,我國已將抗HCV檢查作為篩選獻血員的必須項目,這對預防通過輸血途徑的感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