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是全球3種重要兒科疾病之一,也是我國兒保四病之一,目前我國住院患兒中有近一半是肺炎病例[1].小兒肺炎的西醫治療多以抗病原體治療為主。常規抗感染藥物能起到抗病原體作用,療效肯定,但不能消除病原體對機體已經形成的損傷和免疫紊亂,因而不能徹底地改善臨床癥狀。而中醫有些方藥具有抗炎、抗氧自由基、抗纖維化、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等方面作用,能減輕病原體對機體形成的炎性損傷和免疫損害,更好地改善臨床癥狀[2].貼敷法是中藥外治法之一,將藥物貼于體表穴位,使藥物從皮膚吸收并刺激經絡穴位,加速肺部分泌物的吸收,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療程。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運用敷胸散佐治小兒肺炎,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目的:觀察中藥貼敷療法佐治小兒肺炎的療效。方法:100例小兒肺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采用敷胸散外敷于啰音明顯處。結果:兩組總療效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但治療組體征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或 P<0.01)。結論:大黃、芒硝外敷佐治小兒肺炎效果較好。
1臨床資料收集我院兒科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治療的肺炎患兒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齡1~10歲,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8歲;平均病程14 d.對照組中男27,女23例;平均年齡3.4歲;平均病程14 d.肺部聽診均可聞及吸氣末固定細濕啰音,X線表現雙肺紋理增粗,片狀陰影,無任何臨床并發癥。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2.1 對照組臨床常規靜點或口服抗生素,如細菌感染常用頭孢類抗生素頭孢哌酮40 mg/(kg·d),支原體感染用紅霉素20 mg/(kg·d),口服中藥(常用麻黃6 g、甘草10 g、杏仁6 g、石膏30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等)。
2.2 治療組在臨床常規用藥的基礎上加用敷胸散,根據肺部聽診情況和X線檢查確定敷胸部位。敷胸散是用大黃、芒硝、大蒜泥按4∶1∶4比例配制而成。根據病變部位取敷胸散30~50 g加入適量水調成糊狀,均勻地平攤在敷料上。患兒取俯臥位或側臥位,暴露敷藥部位,將藥敷在濕啰音密集的體表投影部位。貼敷10~20 min,每天1次。7 d后判定療效。
3 結果3.1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濕啰音消失,胸部X線提示炎癥吸收。顯效:臨床癥狀好轉,肺部濕啰音消失,胸部X線提示炎癥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肺部濕啰音減少。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未見改善。
3.2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 %,對照組為96 %,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表1兩組療效比較例治療組肺部濕啰音平均消失天數為(6.17±2.45) d,對照組為(8.25±3.11)d,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治療組肺部片狀影平均消散天數為(8.36±2.94)d,對照組為(10.02±2.36)d,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1)。見表2.表2兩組治療后體征緩解天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應項比較*P<0.05,** P<0.014討論敷胸散中大黃具有清熱瀉火、化痰逐瘀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3]大黃對多種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炎癥早期滲出、毛細血
管通透性增高、白細胞游走等有較好的對抗作用,對急性炎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芒硝具有清熱軟堅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4]本品清熱解毒,這與其抗感染作用有關,且芒硝有較強的吸收功能。
敷貼療法是將藥物敷貼于病變相對應的體表部位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5].肺炎濕啰音密集處以肩胛下角和脊柱兩旁多見,從經絡學角度看,此處為督脈和膀胱經所循行路線,正是人體氣管、支氣管和肺所在部位,外敷可通過穴位、經絡傳導使藥物直達病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直接改善肺微循環,促進滲出的吸收。而且貼敷療法有途徑直接、作用迅速、用藥安全、適應癥廣等優點。
總之,肺炎患兒采用中西結合治療,內外合治,一方面抗感染藥物抑制病原體;另一方面,中藥外用可更好地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加快炎癥的吸收,提高小兒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治療過程,減少疾病痛苦。
參考來源:《大黃、芒硝外敷佐治小兒肺炎50例療效觀察》修嬋,《中醫兒科雜志》, 2009, 5(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