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護理(EBN)是受循證醫學影響而產生的新護理觀念,即“遵循證據做出護理決策和措施”。其核心思想是護理人員審慎、明智和準確地應用現有的科研結論為基礎,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需要和愿望,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綜合考慮,選用最適宜的護理路徑,實施最好的護理措施,求得為病人護理達到最佳的效果[1]。我科于2003年5月~2005年4月對22例人工全髖置換術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有效地預防了最常見的并發癥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F介紹資料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22例,均行人工全髖置換術,男14例,女8例,年齡55~78歲,平均65.3歲。其中老年性
關節炎6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5例,
股骨頭壞死8例,股骨頸
骨折3例。
2 循證護理程序的實施方法
2.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病區護士長1名,護士2名,學歷均為大專,均接受過有關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掌握循證的有效方法。
2.2 提出問題 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由病區護士提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從這些并發癥中篩選出教科書上沒有具體解決措施,并根據以往臨床經驗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作為循證問題由循證護理小組提出確認。
2.3 查閱資料,尋找循證支持 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根據提出的問題確定檢索的關鍵詞,找出相關資料,對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及臨床實用性作出評價,確定結論。
2.4 循證觀察和應用
3 循證護理程序的實踐
3.1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預防
3.1.1 問題的提出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骨科大手術后的主要并發癥之一,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更易出現,據國內最新報道,人工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為47.1%[2],全髖關節置換術DVT發生率為40.0%。臨床護理該怎樣預防此術后并發癥?
3.1.2 循證 查閱有關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從而確定與本研究關系密切的要素,再與臨床護理經驗和知識、病人需求相結合,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3]。根據DVT發生的原因和預防方法,確定相關要素。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本組22例患者多屬高齡,多合并多系統、多器官的生理性退變和(或)器質性病變,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這些患者術前多因髖關節的病變,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又因切口疼痛、麻醉等原因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此外,術中長時間的被動體位、術中止血帶的使用、下肢的過度旋轉和牽拉以及骨水泥聚合產熱的損傷,都使臨近血管受到間接損傷的概率大大增加[4]。這些因素均使下肢血流處于相對緩滯狀態。
3.1.3 循證觀察與應用 針對上述發病原因,預防方法[5]:(1)術前健康教育:講解術后易發生DVT的原因和后果,引起重視,主動配合;勸吸煙者
戒煙,給予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方法。(2)術后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利用重力原因,促進靜脈回流。要求下肢高于心臟水平面20°~25°。(3)保持引流通暢,減少局部壓迫,觀察引流情況,保持有效引流。(4)早期積極活動,促進靜脈回流,采取主動肌肉、關節活動和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穿彈力襪、使用彈力繃帶及下肢循環泵等。(5)預防性抗凝治療[6],術后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液靜脈輸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皮下注射。給患者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保持適宜的濕溫度,以利于靜脈回流,注意保暖,室溫應保持在25℃左右。
3.1.4 效果 22例患者均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4 體會
通過應用循證護理,筆者體會:循證護理程序是整體護理程序的深化和補充,具有相互統一的內在聯系。骨科臨床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新、更有效的護理方法來滿足病人的需求。循證護理使護士在實踐中,通過收集證據,不斷學習,補充知識,開闊了思路;病人在循證護理中學會了有關知識,得到更新、更佳的方法配合護理工作,使自己的疾病恢復快、痛苦少。所以,循證護理的開展在臨床護理領域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參考文獻:運用循證護理預防人工全髖置換術后并發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歐陽梅莉,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06年第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