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病死率與致殘率都很高,一旦發病,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何做好這類患者的康復護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護理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病死率與致殘率都很高,一旦發病,多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據統計,其發病率逐年上升。腦血管病、心血管病和
癌癥為65歲以上的人口中三大重要發病和死亡的原因。因此,如何做好這類患者的康復護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護理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腦血管病常是突然發病,患者和家屬都沒有精神準備,對患者和家屬情緒打擊較大。
中風發生后,康復醫療應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穩定就立即開始,是否強化治療比普通治療效果好,仍有爭論。中風病人在發病頭3個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即使如此,康復醫療也應持續更長時間,以防功能減退。證明中風康復有效的證據并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精心設計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 康復鍛煉的原則:
1.早期性:康復醫療應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穩定就立即開始,先被動,后主動。
2.全面性:肢體各個關節,各種肌肉功能都要運動到。
3.適量性:不能急于求成,急功進利,要在病人體力能接受范圍。
4.要綜合治療:祖國醫學針灸推拿,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應有幫助;可使用肌肉松弛劑,要為病人創造良好環境,防止跌倒,要重視病人心理治療。
二. 康復鍛煉方法:
應循序漸進.康復訓練的原則是抑制異常的病理運動模式(如劃圈步態),建立及發展正常運動模式;抑制肌痙攣,促進精細、技巧性活動的重現;盡早做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及按摩,防止關節孿縮及足下垂外翻。中風病人發病后2年內都是恢復期,此期間均應堅持肢體運動功能、言語等各方面的鍛煉。
1.肢體功能訓練 首先,根據康復評定的結果,根據患者肢體及認知功能障礙的區別,有針對性的制定康復護理計劃。在專業的康復治療項目,肢體功能與認知功能訓練的基礎上,臨床護理工作人員也應該協助或指導家屬有效地幫助患者,特別是臥床的患者進行的肢體被動鍛煉2次/d,30min/次,防止
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指導良肢位的擺放,防止肩關節半脫位以及痙攣模式的出現;指導家屬進行床與輪椅的轉移方法,從而更安全并快捷的轉移患者。
2.智力訓練 在系統的認知功能訓練進程中,護理工作應從院內生活著手,鼓勵癡呆病人多與人交流,營造各種社交氛圍,改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常理性的提問和提醒或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反復加強患者的認知過程,從而刺激記憶加深,使遺忘速度減慢。
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有目的的讓患者學習穿衣、系扣、刷牙、梳頭、吃飯、如廁等,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如有困難者可給與最低限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功能、生活技巧的訓練,鍛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對每個患者的護理工作并不是護士一個人所能單獨完成的,還需要患者、家屬及各方面的配合,由于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心理、社會背景不同,護士要根據患者病情、治療原則、家庭情況以及心理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護理內容和計劃,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以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