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4日,2011年中華醫學會健康大講堂篇三講上,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指出:“目前對
腦卒中控制的策略和措施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其實,早在幾年前王隴德就開始關注腦卒中對人群的危害,以及防治腦卒中的意義。2009年他發表了題為《腦卒中的篩查及干預是一項被忽略的國民保健工程》的文章。不久后,2010年8月衛生部成立了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陳竺部長親自擔任了主任委員,王隴德院士為副主任委員,并負責衛生部相關工作的開展。
腦卒中危害性不容小視
腦卒中俗稱
中風,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損害。1922年到1924年,僅僅兩年多的時間,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4次中風,其中的一次使得他右側肢體癱瘓,最后因此失去了生命。二戰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聯合起來戰勝了德日意法西斯,但3人全因腦卒中死亡。
即便是現在,全球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發生腦卒中,其中絕大部分是因為腦卒中而致殘。2008年全國的死因抽樣調查表明,腦卒中已上升為第一位死因。而且我國腦卒中死亡率大大高于歐美發達國家,也高于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據近期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
腦血管病仍然呈上升趨勢。1980年以腦卒中為出院診斷的患者僅有1萬人,2008年則高達200多萬人。
“不僅僅是發病率高,腦卒中的死亡及傷殘率也居高不下。大概30%的患者在第一次發生腦卒中的時候失去生命,而70%的患者經過救治可以存活。”王隴德指出。
適宜技術普及程度低
目前,我國在傳染病的防控上已有了比較完善的以疾病控制中心為主的工作體系。但慢性病、流行病與傳染病有明顯的不同。“目前很少有醫療機構提前考慮這種病怎么預防。我們仍然沒有一個慢性病的防控體系,而沒有體系就很難實現干預工作目標。”王隴德說。
頸部血管超聲篩查技術可以有效檢測出頸動脈狹窄的癥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十分普遍。“頸部血管的嚴重狹窄引起腦卒中在發達國家占20%~30%,比例相當高。”王隴德說,目前這項技術絕大多數省級醫院都沒有掌握。
此外,沒有具體的工作規劃、缺少相應的技術人才、國民防治知識缺乏等因素也都是困擾當前國內腦卒中防控工作的主要問題。
醫務人員要以身作則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教授曾組織過一次全國心血管病醫生10年內患心血管病風險調查,結果顯示:肥胖是主要慢性病發生的第一危險因素。心血管病男醫生肥胖率竟然高達34%。王隴德笑道:“很多心血管病醫生給別人看病,自己心臟卻放了支架。”
王隴德把眼光投向了醫師隊伍。他認為,不少醫務人員沒有以身作則,把錯誤的概念帶給了患者。“只有先普及醫務人員的知識,才能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和水平。對于腦卒中,不能只靠防控體系的支撐,更要提高全體國民的健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