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經常用到的藥物,但胃腸不適、出血等副作用常會成為某些患者堅持服藥的“阻力”。其實,如果我們加以注意,有些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一、選用腸溶制劑。普通阿司匹林片口服后,被胃和十二指腸(pH 值2—3)快速吸收,并在15—20分鐘內達到最大的血藥濃度;而腸溶片只能在堿性腸液(pH 值6—7)中釋放,并緩慢吸收,使達到最大濃度的時間延遲到 60分鐘以上,可以減輕六成以上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刺激癥狀。
二、必要時加服保護劑。有潰瘍出血史的高危患者,將阿司匹林與胃黏膜保護劑(如奧美拉唑)及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合用,可明顯減輕胃腸刺激癥狀以及出血等副作用,并且不影響療效。
三、避免同服一些藥物。阿司匹林與其他水楊酸類、抗凝藥、磺脲類降糖藥、巴比妥類、苯妥英鈉、甲氨蝶呤等合用可增強后者的作用;糖皮質激素會刺激胃酸分泌,降低胃腸黏膜對胃酸的抵抗力,與阿司匹林合用可能使胃腸出血加劇;阿司匹林與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等合用,可增加排泄而降低藥物療效。
四、選擇合適的服藥時間。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時段為上午6—12點,而腸溶阿司匹林服用后需3—4小時達到血藥高峰。加之夜間人體活動少,血液黏稠,血小板易于聚集,因此,腸溶阿司匹林晚上服用效果更好。
需要強調的是,阿司匹林的療效取決于血栓和出血兩者之間的評估,對于低危患者,例如心血管危險的男性、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獲益與風險相似,選擇阿司匹林時需慎重。相反,對于高危的患者,如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既往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者,獲益遠大于風險,沒有禁忌癥者均可考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