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當下,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無聲威脅”。有數據表明,65歲以上女性中,骨質疏松癥患病率超51%,差不多每兩位老年女性就有一位被其困擾。男性同樣不能忽視,同年齡段中,每十位男性就可能有一位是骨質疏松患者。
骨質疏松癥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忽略。其特征是骨密度與骨質量逐漸降低,致使骨骼脆弱,易發生骨折。病情加重時,患者可能有如下癥狀:
1.骨痛:尤其日常活動時,骨骼疼痛明顯。
2.活動能力下降:因骨骼變弱和疼痛,活動受限。
3.身高變矮:脊椎骨受壓,身高逐漸降低。
4.輕微外力下骨折:哪怕輕微外力,也易骨折。
5.并發癥:骨折后可能引發心腦血管事件、深靜脈血栓、肺炎、褥瘡等,嚴重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為何骨質疏松癥如此常見
這與人體骨骼代謝過程有關,隨年齡增長,骨骼鈣質和其他重要礦物質逐漸流失,導致骨骼脆弱易碎。所以骨質疏松癥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女性和65歲以上男性。
此外,缺乏足夠體育活動、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長期攝入咖啡因和高磷飲料,以及家族病史,都會增加患病風險。
要警惕糖皮質激素引發的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癥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后者原因眾多,藥物也可能是誘因,比如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對骨骼影響多面,會增加骨吸收、減少骨形成,還干擾鈣代謝,導致骨量減少,增加骨質疏松癥和骨折風險。尤其糖皮質激素治療第一年,骨量丟失明顯,可達12%-20%,之后每年丟失約3%。
所以使用糖皮質激素前,應評估患者基礎骨密度和骨折風險,在不影響原發病治療前提下,盡量減少用量和療程。對于高風險患者,可能需用雙膦酸鹽類或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預防骨量丟失,并定期檢測骨密度,監測骨量變化。
骨質疏松癥需要科學治療
鈣和維生素D是骨質疏松癥基礎治療的部分,但為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常需聯合其他藥物,比如輕微外力下已骨折、骨密度T評分在-1到-2.5之間甚至更低。
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GCOP)的治療需特別關注,新型生物靶向藥物的出現為其治療提供更多選擇。比如RANKL抑制劑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與生成,減少骨丟失和破壞,增加骨密度并降低骨折風險,且每6個月注射一次,方便患者使用,提高依從性。
治療骨質疏松癥時,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骨折風險、骨密度水平、生活方式等制定個性化方案,可能包括藥物、營養補充、生活調整和定期監測。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密切配合,遵循治療計劃,以降低骨折風險,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梅,章振林,夏維波。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的必由之路:長程序貫治療[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21,14(5):6.
[2]章振林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2)。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15.6(2022):573-611.
[3]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等。2020版中國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防治專家共識。中華內科雜志60.1(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