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教授高鋒課題組潛心攻關十余年發現:
腫瘤表面擁有一層厚厚的“糖衣盔甲”,但利用生化手段,可以將“糖外衣”分解,并最終擊碎“糖衣盔甲”。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生物化學雜志》。
專家認為,該項研究為腫瘤化療提供了有力的理論證據,同時也開辟了腫瘤靶向治療的新路徑。
據高鋒介紹,人體細胞表面有無數的分子環繞著,醫學上將其統稱為細胞外基質成分。腫瘤發生時,這些分子會發生成分改變,其中有部分腫瘤,如
乳腺癌、
結腸癌、頭頸部癌等的細胞表面會出現膜受體重新分布、膜受體被誘導而局部聚集成簇的現象。由此,腫瘤表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糖衣盔甲”,化療時,藥物很難突破這一屏障而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這也是導致療效不佳的癥結之一。
多年來,國內外的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破解手段,以期在化療時能夠讓藥物有效地進入腫瘤細胞里面。此前,高鋒課題組曾采用過HA消化酶、抗體等方法,但這些物質用到活體時,都會被體內相應的酶消化分解掉。
“能不能利用不會被分解的分子取代HA消化酶和抗體呢?”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課題組于2008年瞄準了HA本身的分解片段,即透明質酸寡分子(oHA),因為oHA在活體內不會再被繼續消化分解。oHA與HA在腫瘤細胞周圍對準的是同一個分子,即CD44。而小片段透明質酸分子與天然透明質酸的生物學功能卻截然相反,它們與CD44結合后不會形成“糖衣盔甲”,由此,腫瘤表面的保護性外衣就有可能被攻破。
在導師高鋒的指導下,論文第一作者、博士楊翠霞及課題組借助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等手段,最終發現oHA是解除CD44-HA糖外衣的關鍵因素。
此后,課題組應用納米手段,將藥物連接到oHA上,并偽裝形成腫瘤細胞的“盟友”,潛入腫瘤表面,有效攻擊了“糖衣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