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報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在肝癌發生早期階段分子機制的研究中,為肝癌早期診斷和預防治療提供了重要的靶點。
據《新聞晚報》報道,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Cell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一項成果,該所惠利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小組在
肝癌發生早期階段分子機制的研究中,為肝癌早期診斷和預防治療提供了重要的靶點,具有潛在的應用于預防治療的前景。這一重大發現領先于國際水平。
肝癌是世界常見惡性
腫瘤,高居
癌癥致死原因的第三位。肝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發病率極高,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導致。中國有超過1.2億慢性
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有11萬人死于肝癌,幾乎占全球肝癌死亡率的一半。
由于對肝癌發生早期過程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肝癌的早期診斷受到極大的限制,被確診的肝癌患者通常已經處于肝癌晚期。除了少數能夠進行手術的患者外,大部分肝癌晚期患者幾乎沒有可行的治療方案。在這種情況下,找到肝癌發生早期階段的分子標記和有效的肝癌預防治療手段,成為肝癌治療中的重要方向,而揭示肝癌發生早期階段的分子機制則成為了關鍵。
據惠利健研究員介紹,他領導的科研小組利用基因缺失小鼠模型發現,在肝癌發生的早期階段,c-Jun通過抑制c-Fos基因的表達促進了腫瘤的發生。較低的c-Fos含量會降低乙酰轉移酶SIRT6的水平,從而增加細胞內生存素的表達,最后造成腫瘤起始細胞死亡減少,提高其生存性,促進肝癌發生。他們通過對人類肝癌癌前病變組織的分析,發現這個分子機制在一部分人類肝癌發生早期同樣被激活了,而在晚期肝癌中則沒有變化。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證明,如果在肝癌發生的早期階段增加SIRT6的含量或者抑制生存素的活性,均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的發生。
這項工作首次分離鑒定了特異在肝癌發生早期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分子機制;在野生型小鼠中,靶向干預該分子機制的兩個重要的基因SIRT6以及生存素,都可以有效抑制肝癌的發生,為肝癌的預防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靶點分子。該工作與西班牙國立癌癥研究中心ErwinWagner共同完成,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等單位參與了合作研究。
2011年5月,惠利健實驗室證明肝臟以外的體細胞可以被誘導直接轉化為肝臟細胞,為將來從病人自身體細胞誘導獲得肝臟細胞進行移植提供了可能,成果發表在NATURE (自然)上,今次對肝癌早期發生階段分子機制的揭示,是對肝癌防治作出的又一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