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90%以上的骨轉移瘤來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和腎癌,超過70%以上的腫瘤患者都會發生骨轉移。由于骨轉移后常伴隨難以忍受的疼痛、病理性骨折或偏癱等情況,大部分患者都會誤以為癌癥進入了晚期,有了放棄治療的絕望念頭,反而不利于下一步治療。因此,癌癥患者別忽視癌癥骨轉移。
什么是乳腺癌骨轉移?
乳腺癌骨轉移是指乳腺癌細胞通過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并在骨骼局部生長,造成骨破壞。骨轉移多發生在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等部位。骨掃描(骨ECT)是骨轉移診斷的初篩方法, X光片和CT掃描也是骨轉移的主要診斷手段,核磁共振(MRI)可發現早期的骨轉移灶,并可清楚顯示骨周圍軟組織的情況,骨活檢是骨轉移確診手段,但在我國不常用。
乳腺癌骨轉移的原因
乳腺癌患者因為術后生存時間比較長,所以發生骨轉移的幾率會更多。復發轉移以后還有很長時間的生存期,所以骨轉移對乳腺癌來說的確不是終末期的表現。乳腺癌骨轉移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疼痛,恢復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控制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期。
乳腺癌骨轉移的癥狀
乳腺癌早期沒有任何癥狀,發現時多數已是中晚期,甚至癌細胞已經通過淋巴組織或血液發生轉移,比如說乳腺癌骨轉移,就是乳腺癌細胞通過血液轉移到骨骼。乳腺癌骨轉移的發生率約為65%-75%,屬于概率較高的乳腺癌轉移。因此,了解乳腺癌骨轉移癥狀,對乳腺癌骨轉移的癥狀保持警惕非常重要。
乳腺癌骨轉移癥狀:乳腺癌骨轉移在X線片上以溶骨型破壞為主,少數可以是成骨型,轉移灶可見骨密度增高,顱骨和肋骨多見。臨床上主要是在病變區出現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輕者鈍痛,重者劇痛。初起在臥床休息后得到緩解,以后隨著轉移灶的增大,疼痛可表現為持續性。往往在出現病變區疼痛幾個月以后,乳腺癌患者才出現骨質破壞,因此乳腺癌患者術后出現軀體疼痛時,即使X線攝片陰性,也不可輕易否定骨轉移的存在。有10%左右骨轉移后還可并發病理性骨折,乳腺癌出現骨轉移在化驗檢查時,可見血清堿性磷酸酶升高和血鈣升高。
了解乳腺癌骨轉移癥狀,對其癥狀保持高度警惕,有助于及早進行治療。乳腺癌骨轉移患者應該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如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應用防治骨折、骨痛的藥物,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乳腺癌骨轉移的發病部位:乳腺癌骨轉移多發生在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等部位。而四肢遠端手足掌跖骨及指趾骨,肘部和膝部骨轉移就甚少見。
乳腺癌骨轉移危害性:乳腺癌骨轉移一般不直接威脅生命,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后,在骨骼局部生長,造成骨破壞;腫瘤侵犯骨膜或形成病理性骨折,可產生劇烈疼痛癥狀;脊椎轉移時癌腫可突入髓腔或形成病理性壓縮性骨折,最終壓迫脊髓造成截癱。
乳腺癌骨轉移的治療
治療骨轉移首先要強調以全身治療為主,主要是腫瘤內科治療,包括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在這個基礎上聯合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這些都作為復發乳腺癌的基本藥物治療手段。另外,合理的局部治療(手術、放療)也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轉移癥狀。對于骨轉移,治療的關鍵是個體化綜合治療,藥物治療一般都在6個月以上。對于醫生來說,還要考慮在具體治療環節上,用藥時機的選擇、用藥劑量的確定以及聯合用藥的時機把握。如果骨轉移治療得及時、有效,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患者的疼痛,讓患者恢復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因此,復查、隨診不可忽視。治療結束后,前兩年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三年后可半年復查一次。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定期檢測骨密度是避免骨丟失、預防骨轉移的重要手段。乳腺癌病人年齡一般比較大,老年患者本身骨質疏松和骨折的發生率就很高,再加上一些藥物治療因素,比如內分泌藥物本身就進一步抑制雌激素、加重骨丟失。骨密度低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考慮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預防和治療骨轉移可能導致的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