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中心華海清教授針對抗血管生成在肝癌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處于臨床前或臨床試驗階段的血管生成抑制劑至少有30余種,用于肝癌治療研究較深入的主要包括:①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藥物,如厄洛替尼和西妥昔單抗;②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和brivanib等;③信號傳導通路抑制劑,如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④多靶點抑制劑,如索拉非尼等。
索拉非尼是FDA和SFDA批準的第一個治療晚期肝癌的靶向藥物,兩項大型Ⅲ期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確立了索拉非尼在晚期肝癌治療中的地位,一項是SHARP研究,另一項為Oriental研究。兩項研究證明,索拉非尼可明顯改善晚期HCC的生存(圖),安全性較高,且不同地區人群(北美和歐洲、亞洲—太平洋地區)和不同基線水平預后因素的患者均可從索拉非尼治療中臨床獲益。
2011年ASCO年會報道,101例肝癌患者在索拉非尼常規劑量治療失敗后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索拉非尼加量至600 mg Bid,一組對癥支持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疾病進展風險下降33%,且安全性良好。
2008版NCCN指南已將索拉非尼列為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歐洲藥品管理局(EMEA)、FDA和SFDA也已相繼批準索拉非尼用于治療不能手術切除和遠處轉移的肝癌。因此,索拉非尼可作為晚期HCC患者的標準用藥。
舒尼替尼是另一種多激酶小分子化合物,2006年FDA批準舒尼替尼用于治療晚期腎細胞癌。2008年一項比較舒尼替尼與索拉非尼用于治療晚期肝癌的國際多中心、隨機、開放、Ⅲ期臨床研究中期分析顯示,舒尼替尼因療效不及索拉非尼,且毒副作用大而宣告研究失敗(2011年ASCO年會摘要號4000)。Brivanib是一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的雙重抑制劑,一項比較brivanib與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肝癌的Ⅲ期BRISK研究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已終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