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臨床診斷
1.陰道分泌物增多,呈水樣或血性或呈惡臭排液。
2.陰道不規則流血,接觸性出血。
3.陰道壁有結節,呈菜花狀、潰瘍型或局部變硬。
4.
腫瘤侵犯神經或骨質時,出現下腹部、腰骶部疼痛。
5.腫物侵犯膀胱時,出現尿頻、尿痛、排便困難、血尿。
6.癌腫侵犯直腸時,可出現肛門墜脹、排便困難、排便時疼痛、便秘。
7.活檢、細胞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二)病理診斷
通過病理診斷可明確腫瘤的性質,以估計預后,制訂治療方案。
(三)臨床分期
原發性陰道癌的臨床分期主要是采用以下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分期標準。
O期:腫瘤局限于上皮層(上皮內腫瘤)。
Ⅰ期:癌灶局限于陰道壁。
Ⅱ期:癌灶向陰道下組織擴展,但未達盆壁。
Ⅱa期:陰道下浸潤,未達宮旁。
Ⅱb期:宮旁浸潤未過盆壁。
Ⅲ期:癌灶擴展至盆壁。
Ⅳ期:癌的范圍超出真骨盆腔或侵犯膀胱或直腸粘膜,但膀胱粘膜水腫不應列入此期。
Ⅳa期:癌侵犯鄰近器官。
Ⅳb期:癌轉移到遠處器官。
二、鑒別診斷
1.陰道上皮萎縮 年老婦女雌激素缺乏所致的上皮萎縮,陰道細胞學檢查可能被懷疑為癌;組織學檢查因整個上皮可由基底細胞或亞基底細胞構成和上皮頂層細胞缺乏糖原,碘試驗陽性,而與陰道上皮內腫瘤相似。但此類病人可在陰道內使用雌激素軟膏持續2周后,再行陰道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可恢復為正常的陰道上皮。
2.陰道
尖銳濕疣肉眼觀察此類病灶難以與陰道鱗狀上皮癌鑒別,均需依靠組織學檢查。
3.陰道炎癥陰道炎與早期陰道癌有時在肉眼上難以分辨,尤其是癌灶為多中心或彌漫性生長時,需借助組織學檢查。
4.子宮內膜腺癌陰道轉移 部位多在陰道下段左右兩側或尿道下方,孤立結節,位于粘膜或粘膜下,腫瘤結節可破潰形成潰瘍、出血和感染。可伴有子宮增大,子宮腔診刮陽性。
5.尿道旁腺癌多累及陰道前庭,可有尿頻、尿痛或排尿障礙。
6.前庭大腺腺癌多累及陰道下段側壁,腫塊位置較為深。
7.陰道的子宮內膜異位 罕見,常好發于穹窿部。其結節隨月經次數增加而增大,周圍呈炎癥性浸潤狀,往往合并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常有
痛經或性交痛。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發生癌變時,在組織上必須看到正常的子宮內膜和子宮內膜腺癌之間的過渡形態。
8.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的陰道轉移 往往于粘膜下呈紫藍色結節,潰破時可導致大出血。有流產、正常產或葡萄胎歷史,子宮通常增大,或有卵巢黃素囊腫,尿妊娠試驗陽性或血β-HCG異常升高。
9.前庭大腺惡性腫瘤發生在接近陰道口側壁的陰道平滑肌肉瘤與前庭大腺實性惡性腫瘤有時難以區別。可依據病理組織學檢查作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