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炎性腸病,病變主要侵犯結、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表現為炎癥和潰瘍。自2000~2004年,筆者對病變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的潰瘍性結腸炎進行中藥滴注保留灌腸治療中,以健脾化濕祛瘀湯為基礎,結合鏡檢所見辨證加味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診斷符合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 [1] 。本組共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齡36~70歲;病程6個月~25年。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充血水腫21例,腸黏膜輕度糜爛、點狀出血23例,腸黏膜見散在性潰瘍面、點狀出血12例。主要臨床表現:腹瀉、腹痛、多數呈稀糊狀便及膿血便,便次以2~4次/d居多,個別達8次/d。
1.2 方法
1.2.1 藥物組成 健脾化濕祛瘀湯藥用黃芪30g,丹參、白術、當歸、枳殼、黃芩、蒲公英、白頭翁、敗醬草各10g,木香、川黃連各8g。腸黏膜充血水腫者加蒼術10g、苦參10g;腸黏膜輕度糜爛、點狀出血者加白及10g、地榆炭10g;腸黏膜見散在性潰瘍面、點狀出血者加白及20g、五倍子10g。采用天津三延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生產BZY-150K型自動煎藥包裝機將藥物煎成袋裝湯劑,每劑2袋,每袋100ml。
1.2.2 治療方法 每晚睡前保留灌腸,藥液的溫度在36℃~40℃左右,灌腸時將藥液裝入生理鹽水瓶中連接輸液管。患者側臥位,臀部抬高,將靜脈輸液管(取掉針頭管)緩慢插入肛門12~25cm深度,滴速控制在60滴/min。15天為1個療程,間隔3天后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 結果
1.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病變無改變。
1.3.2 結果 本組56例中,痊愈46例,其中1個療程痊愈15例,2個療程痊愈25例,3個療程痊愈6例;好轉7例;無效3例。治愈率82.1%,總有效率94.6%。
2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UC)屬祖國醫學“泄瀉”、“痢疾”、“便血”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多由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水液聚而為濕,日久蘊結化熱、濕熱與氣血相搏結,壅塞腸道,使腸道傳導失司,腸絡瘀阻而發病,表現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本病以脾虛為發病之本,以濕熱為致病之標,氣滯血瘀貫穿于本病的整個過程。其治療則應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活血祛瘀為法。本組以健脾化濕祛瘀湯為基礎,結合腸鏡所見辨證加味,意在“見微知變、治病求源”進行微觀辨證。方中黃芪、白術健脾益氣化濕,托毒升肌,輔以木香、枳殼理氣行滯;川黃連、黃芩、蒼術、苦參清熱燥濕、活血消腫;蒲公英、白頭翁、敗醬草清熱解毒,吸濕斂瘡,消癰散結;丹參、當歸養血活血,祛瘀生新;地榆炭、白及涼血止血;五倍子澀腸止瀉止血。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及抗菌作用;蒼術燥濕功能可使水腫黏膜得到修復;白及生肌護膜以修復腸黏膜;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作用,可使黏膜潰爛局部組織蛋白凝固,形成膠狀膜,覆蓋和保護創面加快腸黏膜的修復,同時使小血管被壓迫收縮而起到止血功效,并對多種細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2] 。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活血祛瘀之功效,藥切病機,標本兼治,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局部潰瘍愈合,使腸黏膜病變消失。因本病變主要在直腸、結腸黏膜部位,故采用直腸滴注灌腸,藥物直達病所,高濃度作用于病灶,同時藥物通過直腸中下靜脈及肛管靜脈,進入體循環,可以防止或減少藥物在肝臟發生化學變化。藥物不經過胃和小腸,避免胃酸及消化道酶對藥物的影響,提高藥物的利用度。(參考文獻:中藥直腸滴注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6例,黃復查, 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