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是一個描述健康狀況的用語,由不適當或不足飲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于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損耗營養素所造成的營養不足, 但也可能包含由于暴飲暴食或過度的攝入特定的營養素而造成的營養過剩。如果不能長期攝取由適當數量、種類或質量的營養素所構成的健康飲食,個體將體驗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饑餓死亡。那么營養不良的早期癥狀是什么呢?下面將為您詳細講解。
臨床癥狀
常有兩種典型癥狀。消瘦型(marasmus),由于熱能嚴重不足引起,小兒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推動彈性,頭發干燥易脫落、體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種為浮腫型(kwashiorkor)由嚴重蛋白質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眼瞼和身體低垂部水腫,皮膚干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著,頭發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欲,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于兩者之間。并都可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的表現。
體格測量
體格測量是評估營養不良最可靠的指標,目前國際上對評價營養不良的測量指標有較大變更,它包括三部分。
(1)體重低下 兒童的年齡別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體重低下,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體重低下,此指標反映兒童過去和(或)現在有慢性和(或)急性營養不良,單憑此指標不能區分屬急性還是慢性營養不良。
(2)生長遲緩 兒童的年齡性別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生長遲緩,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生長遲緩,此指標主要反映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
(3)消瘦 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消瘦,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消瘦,此指標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預防措施
(一)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淀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喂養。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制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二)積極防治疾病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三)重視體格鍛煉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為了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幼兒要少吃豆類、花生、玉米等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忌食煎、炸、熏、烤和肥膩、過甜的食物。還要少用芝麻、芝麻油、蔥、姜和各種香氣濃郁的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