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歲。因
腹瀉5天,血便1天,表情淡漠1h余于2005年10月24日上午10:10入院。患者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黃色水樣便,每日3~5次,無腹痛、嘔吐。在當地衛(wèi)生室給靜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每日0.4g,分2次使用,病情無好轉,10月23日因全身疼痛,自服解熱止痛散1.54g后,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起始性狀同前,繼之為黑色水樣便,共計10余次,1h前表情淡漠急診送入院。4年前曾有瘧疾病史。體格檢查:體溫、血壓測不起,脈搏摸不清,精神極差,表情淡漠,皮膚彈性差,肢體冰涼,雙肺檢查無異常,心率180次/min,律齊,心音弱,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腸鳴音活躍,四肢肌力Ⅳ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規(guī):紅細胞4.8×1012/L,血紅蛋白178g/L,白細胞15×109/L,中性粒細胞80.5%,淋巴細胞14.3%,中值細胞5.2%,血小板30×109/L。大便常規(guī):黑色,半液狀,隱血試驗:陽性。初步診斷:(1)腹瀉原因待查;(2)上消化道出血;(3)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給補液、糾酸、擴容等積極搶救治療,10月24日下午7:00左右休克得以控制,但大便仍每小時1次,尿呈棕紅色,鏡下紅細胞陽性,血網織紅細胞1.6%,考慮既往有瘧疾史,急診血涂片查瘧原蟲,查見惡性瘧原蟲,密度極高,原治療基礎上給抗瘧治療。10月26日大便轉成黃黑色,每日3~5次,尿量增多,尿色明顯轉清,10月28日,大便1次,成形,隱血試驗陰性,29日復查血尿常規(guī)基本正常,31日好轉出院。修正診斷:(1)惡性瘧疾并腹瀉;(2)藥物性胃腸黏膜損傷并出血;(3)低血容量性休克。
2 討論
瘧疾是一種蟲媒傳播疾病,由帶瘧原蟲的蚊蟲叮咬傳播,瘧原蟲經血液侵入肝細胞內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紅細胞內繁殖,使紅細胞成批破裂而發(fā)病的寄生蟲病,臨床多以寒戰(zhàn)、高熱、繼之大汗為首發(fā)表現。但有一些不典型患者由于紅細胞內期裂殖體增殖多在內臟微血管內進行,易致內臟損害。可以腹瀉為首發(fā)[1],本例即以瘧原蟲感染后引起胃腸損害,功能紊亂腹瀉,血細胞破壞、溶血,消炎鎮(zhèn)痛藥誘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血容量不足休克而危及生命。本例提示,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為瘧疾好發(fā)區(qū)[2],對既往有瘧疾史,雖無發(fā)熱等典型癥狀,亦應常規(guī)做瘧原蟲檢測,并報告瘧原蟲密度,以便及時確診,避免引起嚴重并發(fā)癥。(參考來源:普日剛,以腹瀉、血便、休克為首發(fā)表現的惡性瘧疾1例報告,中華醫(yī)學實踐雜志2006年第5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