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為民(1940- ),男,上海人,主任醫師、教授。1964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從事臨床醫療、科學研究及醫學教學工作36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肝病的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及臨床治療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完成國家科委科技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國家“八六三”項目協作課題及省、市科委下達的科研課題共15項。經科技成果鑒定,具國際先進水平成果3項、國內領先水平成果7項、國內先進水平成果4項。引進并完成國際科研合作研究項目3項,具國際先進水平,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600萬元。先后獲省(部)、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43篇,其中在國際及國家級雜志發表22篇。獲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4篇。現任深圳市東湖醫院院長,深圳市肝病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科教興醫“五個一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深圳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廣東省衛生技術職稱第三高評委委員;中國肝炎與肝病學術促進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山醫科大學傳染病學研究生導師;暨南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中華醫學會深圳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CH-B的防治是一個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關注。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平均發病率為120~140/10萬。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為突出。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達57.63%,即全國至少有6億人感染過HBV。HBsAg陽性率9.75%,約有1.2億人,占全球的1/3;其中約1/4將發展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發展為
肝硬化,甚至演變為
肝癌。目前有現癥CH-B患者2000萬人左右。每年有23.7萬人死于HB相關的疾病,其中有15.6萬人死于肝癌。HB不僅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的健康,而且還為國家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CH-B的治療時間長,醫療費用較高,再加不恰當的濫用藥物,更加重了額外的經濟負擔。我國每年用于治療HB、肝硬化、肝癌的直接醫療耗費約300億元人民幣。因此,加強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探求HB的有效治療方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目的:①抑制病毒復制,促進病毒清除;②減輕肝臟炎癥及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③阻止或延緩發展為肝硬化;④減少HBV相關性肝癌的發生機率;⑤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⑥緩解、減輕臨床癥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可分為:①抗病毒治療;②免疫調節治療;③基因治療;④“保肝”藥物治療;⑤中醫藥治療;⑥心理治療及基礎治療。
本文重點介紹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是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
1. 病毒復制及抗病毒藥物作用機理病毒復制可分為吸附、穿入、脫殼使核酸暴露、轉錄為mRNA、轉譯成病毒復制酶、以原病毒核酸為模板,合成互補核酸鏈(cDNA或者RNA)、再以互補核酸為模板,復制子代核酸、然后裝配成新的病毒、自感染細胞釋放等階段。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理就是通過阻斷病毒復制過程中的某個環節,達到抑制病毒繁殖,控制病毒感染的發生和發展之目的。譬如,通過抑制病毒穿入或脫衣、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或核酸還原酶或特異性胸苷激酶、阻止晚期mRNA和病毒蛋白的合成、誘生干擾素、激活巨噬細胞、促進機體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防御功能等不同的途徑,達到抗病毒的功效。
1.1 HBV復制周期HBV感染肝細胞后,不完整的雙鏈DNA進一步形成完整的雙鏈DNA;進入肝細胞核,形成超螺旋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cccDNA極為穩定,是病毒DNA的來源,并促使病毒蛋白質合成。以cccDNA為模板產生全長mRNA,mRNA依賴DNA聚合酶復制成不完整的雙鏈DNA。這種不完整的雙鏈DNA可以在內質網與抗原蛋白結合,形成新的有感染能力的成熟病毒顆粒釋放入血;也可再進入肝細胞核形成cccDNA。如此周而復始。
1.2 干擾素(Interferon,IFN)IFN具有抗病毒、抗細胞增殖和免疫調節作用。根據IFN基因結構不同可分為α、β、γ三類干擾素,以α-IFN的抗病毒作用最強,每類又有若干亞型。IFN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IFN和基因重組IFN。天然IFN中,α-IFN由白細胞或類淋巴母細胞產生;β-IFN由成纖維細胞產生;γ-IFN由T細胞輔助/誘導亞群產生。基因重組干擾素,根據不同的基因亞型又可分為:IFNα-1b、IFNα-2b、IFNα-1α、IFNα-2α及IFNαcon-1等。目前臨床上普遍應用基因重組干擾素,天然干擾素已較少應用,僅有IFNα-n1在應用。
1.3 干擾素的作用機理
1.3.1 抗病毒作用 IFN并不進入宿主細胞直接殺病毒,它首先與靶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細胞內酶激活,然后觸發一系列細胞反應,使宿主細胞產生一組抗病毒蛋白(即RNA依賴性蛋白激酶)、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及蛋白MX。抗病毒蛋白(AVP)能激活RNA酶L,裂解病毒mRNA,阻斷病毒mRNA轉譯、干擾DNA合成及病毒蛋白的合成,從而阻止病毒復制;還可通過阻止病毒進入細胞內、去除病毒蛋白的套膜以及干擾病毒裝配等環節起到抗病毒作用。
1.3.2 免疫調節作用 IFN有調節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起到增強機體的免疫防御功能。IFN可增強細胞膜表面的HLA-I類抗原表達而有利于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TC)識別及攻擊。它可激活抗原提呈細胞,增強抗原提呈細胞作用。它可加強TC的免疫應答,增強NK細胞活性及巨噬細胞功能。此外,IFN還可調節細胞因子,如IL-1、IL-2和
腫瘤壞死因子(TNF)的產生。對B細胞有直接作用,但大劑量IFN可抑制
免疫球蛋白的產生。
1.3.3 抗細胞分裂作用 IFN作用于細胞膜,刺激腺苷酸環化酶,增加cAMP的含量,抑制細胞DNA的合成和分裂,對正常細胞及腫瘤細胞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對迅速分裂的腫瘤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IFN抗細胞分裂的時相是G1期(細胞分裂的DNA增殖期)。
1.3.4 抗肝纖維化作用(近年研究顯示IFN有此作用) 肝纖維化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其中細胞外基質(ECM)的異常沉積是肝纖維化形成的關鍵。而產生ECM的肝內細胞主要為儲脂細胞(itocell)。體內外研究顯示,IFN對itocell的激活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能通過下列途徑起作用:①抑制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生成;②抑制α-SMA及α-SMAmRNA的產生;③刺激前列腺素E等細胞因子的釋放,拮抗TGF-β1及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對tocell的激活作用。目前認為IFN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機理:①抑制itocell的激活。②抑制膠原基因mRNA的表達。③刺激其他細胞因子釋放,從而抑制膠原合成,促進膠原降解。④通過IFN抗病毒及抗炎作用,而使肝纖維化有所改善。干擾素的主要作用靶位點是HBVDNA,因此,有效病例不僅抑制HBVDNA復制,同時還可以抑制病毒蛋白的表達,表現為HBV及HBeAg均可能陰性。
2. 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判定標準完全應答(Completeresponse,CR),血清ALT復常,HBeAg轉陰,HBVDNA轉陰,或伴HBsAg轉陰;部分應答(Partialresponse,PR),血清ALT復常,HBVDNA或HBeAg其中一項轉陰或又復發;無應答(Nonresponse,NR),未達上述CR或PR標準者;持續應答(Sustainedresponse,SR),達到CR標準,且持續1年以上不復發者。
2.1
干擾素的劑量、療程與療效
干擾素治療CH-B的劑量,國內采用300萬U至500萬U,隔日1次,肌肉注射,療程4~6個月。國外采用500萬U至1000萬U,每周3次,皮下注射,療程4~6個月。持續應答療效為25%~40%。筆者在深圳應用IFNα-1b(
賽若金)300萬U,500萬U、1000萬U治療146例CH-B,每日1次,肌注,連用7~14d后改為隔日1次,療程6個月。結果,持續應答率分別為27.9%、50.0%、51.6%。副反應比較,300萬U組與500萬U組相近,而1000萬U組明顯多于前兩組。經綜合分析,我們推薦劑量為500萬U。
2.2 預測α-IFN療效的相關因素①治療前血清ALT水平>正常上限2~5倍;②HBVDNA是低水平復制<200ng/L;③肝活檢組織學顯示以活動性炎癥為主,肝纖維化程度輕;④女性;⑤有明確的急性發病史;⑥非嬰兒期感染;⑦無重疊感染HCV、HDV、HIV;⑧感染時間較短;⑨抗HBcIgM陽性;⑩血清鐵<1.4g/L;血清鐵蛋白男<3.0g/L,女<1.3g/L; 治療中,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BMC中2-5AS水平升高; 未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非亞裔人; 非同性戀者; 非藥物毒癮者。具以上情況者,一般α-IFN的療效較好。
2.3 α-IFN的副反應IFN是一類比較安全,相對無害的生物制劑,無明顯的器質性損害和永久性的副反應,但在用藥過程中確有不同程度副反應,且與劑量有關。IFN的副反應可分為早期副反應及中晚期副反應。早期(療程第1~14天)常見副反應有發熱、寒戰、肌痛、頭痛(稱流感樣綜合征)、乏力、惡心、厭食等。中晚期(療程15d后至停藥)副反應有:乏力、肌痛、睡眠增加、厭食、體重減輕、
脫發、易激動、白細胞減少、輕度貧血、血小板減少、焦慮、
抑郁癥、腹瀉等。少見的副反應有低血壓、精神異常、心電圖改變(僅見于1次劑量在1000萬U以上者)皮疹、骨髓抑制、甲狀腺功能失調、
自身免疫性肝炎。
3. 應用藥品經濟學分析α-IFN治療CH-B的成本-效果
3.1 背景從國內外近50年的經濟發展統計表明,無論是中國(發展中國家),還是美國(發達國家),其每年醫療衛生保健費用開支的逐年增長超過了國家GDP增長的速度。雖然衛生需求是社會財富和社會文化的體現,但是由于醫療衛生保健費用的逐年大幅增長勢必影響國家其他社會部門可利用的資源。因此,藥品經濟學分析就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關注。
3.2 藥品經濟學分析的目的與方法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使有限的藥品資源能在防治疾病中優化使用,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提供好處和健康。提高質量、增加成本的醫療技術的效益,必須同其成本相權衡,必須用其效果和效益進行評價。方法為成本確定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
3.3 α-IFN治療CH-B的成本-效果分析α-IFN治療組HBeAg轉陰率45.6%(對照組9.1%);HBsAg轉陰率7.7%(對照組1.7%);治療組將減少肝硬化的絕對累積發病率13.0%;減少失代償性肝硬化9.0%;減少肝癌4.0%。治療組可增加病人估計壽命3.1年,質量生命調整年(QALY)3.4年,節省終生治療費用6800美元。我國上海、北京、南寧、石家莊等四城市調查顯示:α-IFN治療比常規治療每1000例HBeAg陽性的CH-B病人,結果CH-B向肝硬化(代償期)的年轉化率從17.0%降至12.1%。30年內可拯球124.6個生命;共延長2188.8個人年的壽命,增加2908.1個QALY。成本效果比值提示,每延長一個人年為4795元(具體價格以門店價格為準)人民幣,每獲得一個QALY為3529元(具體價格以門店價格為準)(按南寧市醫療收費標準)。結論,α-IFN治療雖然價格較貴,但是通過每生命年成本(YOLS),調整質量生命年成本,挽救每例病人生命的費用等數據的分析;還有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無形成本等綜合分析。結果顯示,α-IFN治療CH-B不僅能延長病人估計壽命,提高生活質量,而且減少直接醫療成本及間接醫療成本。目前臨床應用的α-IFN品種較多,關于IFNα的臨床報道亦很多,不再贅述,現僅介紹兩種新型α-IFN。
3.4 組合α-INF(ConsensusInterferon,CIFN,干復津,Infergen)組合干擾素是通過分析數種天然α-IFN亞型的氨基酸排列,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所選擇的氨基酸進行重組,而產生新的I型組合α-IFN(CIFN)。經國際多中心大樣本研究,CIFN對先前用α-IFN治療無效或復發的病人可獲一定的療效。
3.5 長效干擾素(PegylatedInterferonα-2b,PegIntron)長效干擾素PegIntron是直鏈聚乙二醇(PEG),分子量12000道爾頓,與IntronA(IFN-2b),以1∶1的結合物。它具有α-IFN的抗病毒與抗增殖作用,且延長了藥物在體內被清除的時間,其半衰期為IntronA的10倍,IntronA僅4h,因此只需每周皮下注射1次。療效明顯增強,而副反應相似,藥物耐受性良好。現在美國已進入Ⅲ期臨床,中國亦開始做臨床試驗。
4. 新一代抗病毒藥
4.1 Lamivudine(Heptovir,
賀普丁,3-TC)是一種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化學名簡稱2′3′-442硫胞嘧啶核苷[(+-)-Sddc],C8H11N3O3S。對HBV、HIV等病毒的復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4.1.1 藥物作用機理 Lamivudine在HBV感染細胞和正常細胞內代謝生成其單磷酸、雙磷酸及三磷酸鹽(SddcMP、SddcDP、SddcTP)。Lamivudine三磷酸鹽是它的活性形式,其對HBV聚合酶及逆轉錄酶具有抑制作用,從而抑制病毒復制循環中的逆轉錄過程;同時又可與胞苷酸(LTP)競爭性摻入HBVDNA鏈中,終止DNA鏈的延伸,阻斷病毒DNA的合成。但是不能抑制及清除肝細胞內病毒的超螺旋結構cccDNA,因此停藥后可能病毒再度復制,故需長期服用,以取得持久效果。此外,Lamivudine阻止病毒蛋白的表達作用弱,所以HBeAg轉陰率低。其左旋異構體[(-)-Sddc]抗病毒活性強,毒性低。Lamivudine不干擾正常細胞脫氧核苷的代謝,對哺乳動物正常DNA聚合酶α和β的抑制作用弱,對正常DNA含量幾無影響,對線粒體的結構、功能無明顯的毒性。
4.1.2 臨床療效 Lamivudine具抑制HBV復制,促進肝功能復常,減輕肝臟的炎癥和壞死,阻止或延緩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進程等臨床作用。國內外大量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口服Lamivudine每日100mg,療程1~3年,血清HBVDNA水平有明顯下降,一般在2~4周就有明顯下降,治療1年后的轉陰率為70%~90%;隨HBVDNA下降,血清ALT復常率約60%~70%;肝組織病變改善率50%~70%;HBeAg血清轉換率20%左右。國外研究報道治療1年、2年、3年、4年的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分別為22%、29%、40%、47%。因此認為延長療程可增加療效。長期治療未發現明顯副反應。
4.1.3 病毒YMDD變異 在Lamivudine治療CH-B的長期服藥過程中,有少部分病人體內的HBVDNA聚合酶基因發生變異,以YMDD變異多見。YMDD(酪aa-蛋aa-天門冬aa-天門冬aa)位于HBVDNA聚合酶P區中具有逆轉錄活性催化部位內的一個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區域,第552位氨基酸的變異稱為YMDD變異。另亦可出現由纈aa(V)、異亮aa(I)取代蛋aa(M)的YVDD、YIDD變異。由于該區YMDD位點是Lamivudine的結合與作用位點。正常情況下,核苷酸與YMDD區域有高度的親和性,使負鏈DNA能有效地進行復制。Lamivudine作為一種核苷類似物,可整合入正在合成的DNA鏈中,阻止其進一步延伸,抑制HBV復制。在YMDD變異體中,由于HBVDNA聚合酶與核苷酸結合區域構象發生改變,使之對Lamivudine及核苷酸親和力減低,對HBV復制的抑制減解,從而導致對Lamivudine耐藥性的發生。國外文獻報道,無論發生YMDD變異與否,接受Lamivudine治療3年后,大多數病人肝臟組織學明顯改善。即使出現YMDD變異的大部分患者仍然受益。
4.1.4發生HBVYMDD變異的處理 Lamivudine治療CH-B的HBVDNA變異株發生率隨著療程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必須嚴密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多數發生YMDD變異的患者,繼續應用Lamivudine治療仍可抑制野生株的復制,從而獲得HBVDNA持久抑制,肝功能復常及肝組織學改善,臨床病情穩定且維持療效。少數YMDD變異者病情波動或加重,可出現HBVDNA復制明顯增加,ALT反跳,肝功能失代償,肝組織學損害加重,甚至發展為重型肝炎。臨床上應立即停藥,積極保肝治療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藥。
若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停止Lamivudine治療,并給予支持對癥保肝綜合治療。①血清總膽紅素>85.5μmol/L(5mg/dl);②血清
白蛋白<35g/L;③凝血酶原活動度<60%(或較正常對照延長4s以上);④出現明顯失代償的臨床表現:明顯厭食、乏力、惡心和嘔吐、腹水、自發性腹膜炎、黃疸進行性加深、皮膚粘膜出血傾向、肝臟進行性縮小、出現肝性腦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4.2 泛昔洛韋(Famciclovir,FCV)FCV是一種鳥嘌呤核苷類似物,9-(4-羥-3-羥甲基-丁-1-基)鳥嘌呤。它是潘昔洛韋(Penciclovir,PCV)的口服前體,因為PCV口服吸收差,而FCV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達77%,口服FCV后通過酶的水解迅速轉化成PCV。在酶的催化下,PCV經磷酸化,由PCV-MP,PCV-DP,PCV-TP(三磷酸潘昔洛韋),這是PCV的活化形式,具有抗病毒活性,PCV-TP對HBVDNA的親和力比對正常人體細胞DNA要高4000~5000倍,因此為新的高效、低毒抗病毒藥物。PCV-TP在感染細胞內的半衰期長達17.8h。
FCV(PCV-TP)的抗病毒機理:PCV-TP對HBV病毒的抑制,有3個作用位點,它既作用于DNA聚合酶及病毒逆轉錄過程,抑制HBVDNA的復制,同時又作用于cccDNA的形成。因此,HBV的復制因cccDNA被減少,轉譯生成病毒結構蛋白及DNA聚合酶被抑制而起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FCV治療CH-B的臨床療效,美國肝病研究會(AASLD)第47次年會上發表了由法國Trepo教授主持的14個國家,64個治療中心合作進行的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333例CH-B病人,其中41%病人曾用α-IFN治療無效。按FCV不同劑量分成3組(125mgTid,250mgTid,500mgTid),另設安慰劑對照組,療程為16周。結果:三個治療組的病例在治療1周后HBVDNA水平即開始下降;在完成16周療程時,500mgTid組約70%病人的HBVDNA轉為陰性(<1.6pg/ml);HBeAg14%發生血清轉換。隨訪8個月,療效穩定。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安慰劑對照組,尤以500mgTid組為最佳。
臨床副反應觀察,FCV治療過程中及隨訪期,未發現嚴重副反應,較常見的副作用有頭痛、惡心、腹瀉、乏力、頭暈、嗜睡和腹痛。大多數副反應輕,能耐受藥物,完成療程。
泛昔洛韋治療亦可引起HBV的變異,主要在HBVDNA多聚酶B區第528位亮氨酸被取代(L528M)。而
拉米夫定亦能引起相似的變異,因此,與拉米夫定有交叉耐藥。短期治療停藥后復發率亦很高。國外用FCV治療慢性乙肝的報道,認為其抗HBV的效果低于拉米夫定,主張與其它抗病毒藥如α-IFN、拉米夫定等聯用,可提高療效。
4.3 幾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的抗病毒藥
4.3.1 阿德福韋[AdefovirDipivoxil,ADV,(bis-POMpMEA)] 這是一種單磷酸腺嘌呤核苷類似物,不需要細胞內核苷酸激酶的活化。Adefovir抑制病毒聚合酶,競爭性抑制多聚酶所需的dATP而終止DNA鏈的延長。對逆轉錄病毒HIV及HBV等均有抑制作用。還有免疫調節作用,可刺激NK細胞的活性。阿德福韋與Lamivudine無交叉耐藥。Adefovirdipivoxil為口服制劑。Heathcote等用ADV5mg/d、30mg/d和60mg/d,療程12周治療CH-B,血清HBVDNA水平下降4個對數級。HBeAg只在ALT升高的病人中出現轉陰,以30mg/d劑量組最高,達27%。在ADV治療進程中,病人可出現ALT升高。進一步研究證明,發現ALT升高病人有特異性Th細胞活性增高。臨床試驗證明,ADV對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韋耐藥的慢性乙肝病人的治療有效。ADV在最近的臨床試驗中,發現有腎臟損害的不良反應,值得引起注意。
4.3.2 洛布卡韋(Lobucavir) 為鳥嘧啶核苷類似物。可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轉錄酶。具有抗HBV、HIV和HSV等病毒的作用。Heathcote等用洛布卡韋200mg/d,療程12周,治療95例CH-B,進行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治療結果,治療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3個對數級,而對照組為0.05個對數級;HBVDNA陰轉率治療組為68%,而對照組為9%,P值<0.01;而HBeAg均無陰轉。停藥后,HBVDNA重新轉陽。不良反應輕微。最近,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可致鱗狀上皮癌,已停止臨床試驗。
4.3.3 左旋-氟甲脲嘧啶(L-FMAU) 2’氟脲嘧啶核苷類中的Fialuridine(FIAU)是美國前幾年開發的新抗病毒藥物,在Ⅱ期臨床試驗時因有嚴重毒性作用而停止。近年新研究的L-FMAU,在實驗研究中對HBV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停藥后大部分可獲持久的效果,且未發現線粒體毒性作用。
4.3.4 BMS-Z00475(環氧羥碳脫氧鳥苷) 為鳥嘧啶核苷類似物。在細胞內磷酸化后成為三磷酸鹽,具有抗HBV作用。在2.2.15細胞的抗HBV實驗中,顯示BMS-Z00475的抗HBV作用強。在細胞內的半衰期很長,可達15h。對慢性WHV感染的土撥鼠,用0.1mg·kg-1.d-1治療,能使血清WHV水平降低7log10。用BMS-Z004750.5mg/d治療WHV感染的土撥鼠8周,血清WHVDNA陰轉。以后用0.5mg,每周1次,共52周。12只感染WHV土撥鼠,血清WHVDNA繼續保持陰性。正準備作Ⅱ期臨床試驗。
以上多種新的核苷類似物,均在實驗及人體初步研究中顯示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尚需進一步臨床試驗才能作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