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后天性色素減退或色素障礙等因素所致的疑難
皮膚病。據我所門診登記顯示,本病就診患者(不代表發病率)為初診皮膚病患者的1.2%,與國內外文獻報道大致相符,但有上升趨勢。自1998年11月~2001年3月我所采用自擬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白癜風32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
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10例,男246例,女164例,發病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63歲;10~40歲發病者385例,平均發病年齡男為22歲,女為17歲,與文獻記載差異無顯著性。隨機將41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接受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的320例為治療組;接受白靈片、白靈酊治療的90例為對照組。
1.2 白癜風的分期、分類、分型 本文按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性皮膚病學組,1993年第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及1994年學組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制訂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草案)進行區分,(草案)全文從略。
1.3 方法
1.3.1 藥物的選擇 (1)梧桐可分法桐、青桐、泡桐、臭梧桐,我們采用的是青梧桐樹葉。本品為梧桐科植物,性平味苦,微無毒,歸肺經,成份含黃酮甙、內消旋肌醇天然著色素和其它味苦素。本品進入細胞質后能迅速起到生理、生化作用,激活酪氨酸酶,促使黑色素細胞分化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白癜風的目的。(2)取鮮青桐葉1200g(沖洗、晾干)加入10倍量自來水,冷浸3h后煮沸1h,濾后將液汁置放于容器中,其樹葉再加水適量煮沸后與上液合并過濾去渣,再煎煮濃縮至流膏狀置涼加入適量乙醇,緩緩攪拌,靜置3h,再濃縮為稠膏狀置涼,加入適量的淀粉制成顆粒然后裝入膠囊,每粒含梧桐葉生藥1.2g。
1.3.2 治療方法 (1)本組320例患者均不再接受其他治療方法,全部口服梧桐消白丸,按每日2次,每次1粒,1個月為一療程,連續服用3個月。待白斑消退或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后,改為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1粒,連服3個月以鞏固療效。(2)服藥的同時配合外搽梧桐消白酊,每日1~2次,用量視皮損的大小而定,用藥時間以皮損恢復正常皮色為止。(3)另90例接受白靈丸、白靈酊的患者治療方法同前。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ˉx±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75%;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10%~50%;無效:白斑無變化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10%。
2.2 結果 本組410例,接受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的320例為治療組,其中痊愈120例(37.5%),顯效96例(30%),有效80例(25%);無效24例(7.5%),總有效率92.5%。接受白靈片、白靈酊治療的90例為對照組,結果痊愈31例(34.4%),顯效23例(25.6%),有效22例(24.4%),無效14例(16%),總有效率84.4%,治療結果經對照和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根據χ 2 界值表明梧桐消白丸(酊)的療效明顯優于白靈片,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 例(略)
3 討論
近年來,對白癜風的病因曾有人對人體皮膚的生理、生物、生化、遺傳、免疫分子合細胞分裂,周期變化和微量元素進行了多項研究,又有人發現造成皮膚色素脫失的病理原因在于人體的酪氨酸受到抑制,使功能性黑色素細胞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壞或黑色素生成過程受阻。祖國醫學《諸病原候論》、《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著作,對白癜風已有論述,概括認為是皮膚氣血兩虛,氣血失和成
風濕郁于皮毛所致。我們應用的梧桐消白酊外涂病變部位,只能迅速著色,使白斑改變為正常膚色,但不能控制皮損發展,并有復發傾向。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又將梧桐葉制成膠囊,因前無資料,我們試用不同劑量摸索治療觀察。通過反復的觀察治療發現使用梧桐消白丸(酊)一般在用藥3~6個月痊愈或明顯好轉。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2世紀埃及人在尼羅河谷發現一種叫大阿美的植物(又名象草)含有補骨脂素成分用于治療白癜風。上世紀60年代初泰國人 報道無花果中含有豐富的補骨脂素。十幾年前國內已開始試用人工合成補骨脂素治療白癜風,自1981年西安賈奏元等報道,無花果注射治療白癜風之后,又有人報道用某些含有補骨脂成份及著色成份的中藥治療白癜風。用梧桐葉制劑治療白癜風與國內化學生物制品及放射療法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無刺激、無毒副作用,克服了注射、植皮光照等所引起的疼痛及不良反應。(2)原材料易取、工序簡便、投資少、醫療費用相對低廉,患者能夠接受。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1期;《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研究》;閆俊國 高 華 葛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