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由于皮膚黑色素細胞減少或缺失而引起的色素脫失斑。病因不清,多數認為與黑色素細胞自身破壞,免疫異常有關[1];此外神經化學因素,血清銅離子降低及遺傳因素也起一定作用。該病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本科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白癜風41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情況
白癜風患者81例,均符合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的白癜風臨床分型診斷標準[2],尋常型75例,其中散在性25例,泛發性26例,局限性20例,肢端性4例;節斷型6例。男38例,女43例;年齡18~67歲,平均27.7歲;病程2個月~5年。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1例,尋常型38例:其中散在性13例,泛發性13例,局限性10例,肢端性2例;節斷型3例;男20例,女21例;年齡18~67歲,平均25.7歲;病程3個月~5年。對照組40例,尋常型37例:其中散在性12例,泛發性13例,局限性10例,肢端性2例;節斷型3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19~67歲,平均29.8歲;病程2個月~4.5年。兩組患者疾病分型、病程、年齡、性別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口服協定中藥方(雞血藤30g,黨參12g,制首烏12g,側柏葉12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當歸12g,白芍12g,郁金12g,白蒺藜12g,防風10g)1劑/d,2次/d,強的松片10mg 1次/隔天,
胸腺肽針20mg 肌注 1次/d,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后,再隨訪1個月后觀察結果。對照組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2片 3次/d 連用2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后,再隨訪1個月后觀察結果。
1.3 療效判斷
根據判斷標準[2]: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
2 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療效比較見表1。中西醫結合治療白癜風有效,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1 兩組療效比較(略)
3 討論
白癜風是一種與多種因素有關的色素缺失性
皮膚病。臨床表現為皮膚內的黑色素細胞減少或缺失。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多數認為與免疫異常,黑色素細胞自身破壞有關,此外神經化學因素、遺傳因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如銅的缺乏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最新的全基因組掃描及候選基因的相關性研究提示:該病可能為在多基因累加效應的基礎上,同時有環境因素起作用[3,4],目前國內外治療方法雖多,但療效差異很大。國外應用免疫療法治療白癜風收到一定的效果,Pasricha和Khaitan采用倍他米松小劑量激素療法治療40例白癜風[5],隔日中餐后單次5mg(相當強的松40mg)口服。治療3~4周,7例顯效,有效率達17.5%,但17例(42.5%)出現不良反應,包括體重增加,食欲減退,頭痛,一過性乏力,閉經等。有學者用胸腺因子D注射液10mg肌注[6],隔日1次,連續應用,一般3~5個月,最長療程9個月,用藥兩個月無效者中止治療。并配合0.2%倍他米松二甲基亞砜溶液局部外用,2次/d,結果痊愈32例,顯效35例,有效率64.4%。中醫認為白癜風是氣虛血少,風邪外侵,閉阻皮膚血絡,中醫治則為益氣養血,化濕祛風,方敏[7]用自擬基本方(生地30g,補骨脂、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桔梗、淮牛膝各15g)水煎服,1劑/d,隨證加減。同時配合中藥浸劑(補骨脂、首烏、生姜各10g,墨旱蓮15g,桂枝、當歸、紅花各5g,紫草15g。以高純度米酒或優質白蘭地密封避光浸泡1個月即可)外涂。共治療40例白癜風,治愈22例,有效率55%。作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白癜風的有效率達73.2%,高于單用激素或胸腺肽,也高于純中藥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白癜風既可以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的長處,又可以減少激素的劑量及其產生的副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還觀察到,病程短、局限性的散發性效果較好,而節段型的肢端性效果較差,有關白癜風的治療和發病因素還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參考來源:《浙江臨床醫學》2007年10月9卷10期;《中西醫結合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王一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