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是皮膚損傷愈合過程中,膠原合成代謝機能失去正常的約束控制,持續處于亢進狀態,以致膠原纖維過度增生的結果,又稱為結締組織增生癥,在中醫上稱為蟹足腫或巨痕癥,它表現為隆出正常皮膚,形狀不一,色紅質硬的良性腫塊。
瘢痕是皮膚損傷愈合過程中,膠原合成代謝機能失去正常的約束控制,持續處于亢進狀態,以致膠原纖維過度增生的結果,又稱為結締組織增生癥,在中醫上稱為蟹足腫或巨痕癥,它表現為隆出正常皮膚,形狀不一,色紅質硬的良性腫塊。那么,瘢痕晚期癥狀有哪些表現?下面由
百濟藥師為您詳細解答。
據瘢痕組織學形態和形態學的區別,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表淺性瘢痕 表淺性瘢痕因皮膚受輕度擦傷,或由于淺Ⅱ度灼傷,或皮膚受表淺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層。
臨床表現:表面粗糙,有時有色素改變。局部平坦、柔軟,有時與周邊正常皮膚界限不清。一般無功能障礙,不需特殊處理。
(二)增生性瘢痕 凡損傷累及真皮深層,如深Ⅱ度以上灼傷、切割傷、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區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
臨床表現:瘢痕明顯高于周圍正常皮膚,局部增厚變硬。在早期因有毛細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紅色、潮紅或紫色。在此期,癢和痛為主要癥狀,甚這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潰。在經過相當一段時期后,充血減少,表面顏色變淺,瘢痕逐漸變軟、平坦,癢痛減輕以致消失,這個增生期的長短因人和病變部位不同而不同。
(三)萎縮性瘢痕 萎縮性瘢痕,其損傷累及皮膚全層及皮下脂肪組織,可發生與大面積Ⅲ度灼傷足底瘢痕或慢性潰瘍切除修復、長期慢性潰瘍愈合后,以及皮下組織較少部位如頭皮、脛前區等受電擊傷后。
臨床表現:瘢痕堅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膚表面,與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神經等緊密粘連。瘢痕局部血液循環極差,呈淡紅色或白色,表皮極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負重,容易破潰而形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如長期時愈時潰,晚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病理上多屬鱗狀上皮癌。萎縮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縮性,可牽拉鄰近的組織、器官,而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四)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發生在局部損傷1年后,包括外科手術、撕裂傷、文身、灼傷、注射、動物咬傷、接種、
粉刺及異物反應等,許多患者的原發病史可能被忘記。
(五)其他在臨床上,根據瘢痕的形態,有可分為線狀瘢痕、蹼狀瘢痕、凹陷性瘢痕、橋狀瘢痕等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