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常見、易復發的慢性
皮膚病,男女老幼皆可患病,我國發病率約為0.3%,約占皮膚科初診人數的1%~3%。臨床治療方法甚多,但療效一般,我院于199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共收治銀屑病102例,臨床治愈66例(64.71%)、顯效30例(29.41%),有效6例(5.88%),總有效率100%,現報告如下。
目的:采用中西醫結合分階段系統療法治療銀屑病。
方法:將藥物分為A、B兩組。第一階段用A組:賽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
轉移因子2U,每周2次,肌注;消銀湯,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2個月。第二階段用B組:消銀散,每次10g,每日3次,口服,治療2個月。
結果:治愈66例(64.71%),顯效30例(29.41%),有效6例(5.88%)。
結論:中西醫結合分階段系統療法治療銀屑病,方法簡便經濟,療效確切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199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站)皮膚科門診患者102例,男75例,女27例,年齡13~50歲。病程半個月~15年,其中:病程<10年的71例,病程≥10年的31例。點滴狀88例,地圖狀22例。
1.2 藥物組成 共分A、B兩組。
A組:塞庚啶2mg,3次/日,口服。轉移因子2U,2次/周,肌注。A組:消銀湯:防風、蒼術、白鮮皮、蟬蛻、陳皮、當歸、赤芍、丹參、雞血藤、生地、丹皮、生草,各藥用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水煎服,1劑/d。B組:消銀散:丹參∶大棗=3∶2共研細末,10g/次,3次/d。
1.3 用藥方法 分2階段。
1.3.1 第一階段 用A組藥物治療2個月。中醫用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法,方用消銀湯加減化裁:熱甚加板藍根10g,丹皮10~30g;濕甚加土茯苓10~30g,黃柏10~15g,生地10~30g;癢甚加地膚子10~12g;體虛加黨參10~15g,白術10~15g;血虛加熟地10~30g,當歸15~24g;血燥加丹皮15g,白芍15g;恢復期加紫草10g,黃芪30g。
1.3.2 第二階段 用B組藥物治療2個月。經第一階段治療后,患者皮損消退或部分消退,臨床癥狀改善,但機體免疫障礙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均未恢復正常 [1] ,服用B組藥物消銀散:10g/次,3次/d。
2 結果
見表1。
表1 治療結果略
3 討論
銀屑病系機體免疫功能異常 [1] ,可能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循環障礙 [1] 引發。中醫認為:風、濕、熱邪侵蝕肌膚,久而導致氣血運行失暢,氣血郁久化熱,熱盛血燥,臨床表現為紅斑、白屑。而氣滯血瘀則是本病轉化或久治不愈之成因。因此,筆者采用脫敏及調節免疫功能的療法配合中醫祛風熱、利濕邪、理氣血、化瘀血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
2.1 西藥 塞庚啶、轉移因子均有較強脫敏和增強細胞免疫之功能,與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述,狹路相逢,相互印證。
2.2 中藥 白皮、蒼術利濕止癢;防風祛風止癢、脫敏、調免;蟬蛻清熱利濕祛風脫屑;生地滋陰以防利濕過盛傷陰;陳皮理氣,理氣促理血;甘草脫敏抗炎;丹皮、白芍涼血滋陰;當歸、赤芍、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是依“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述,為方中君藥;諸藥并用,共奏驅風熱、利濕邪、理氣血、化血瘀之功。消銀散,可降低血粘度、改善血循環 [1] ,其中大棗既可補氣協同丹參促進血液運行,還可直接增加患者體內環磷腺苷(cAMP)含量 [1] ,增強細胞免疫,是天然免疫之源。但銀屑病可治可發,階段性治療雖屬關鍵,隨訪性治療更不可缺少。因此,好發季節接受隨訪性治療:口服“B組”藥物并肌注轉移因子1~2個月,連續用藥3~5年,用以鞏固療效,無疑是一帖靈丹妙藥,屢應屢驗,每啟沉疴。 本文承蒙山東益都中心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劉煥聰老師指導,特此致謝!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10月2卷10期;《銀屑病102例治療體會》;郭杏春 張占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