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2007年5月期間,筆者用自擬速效消銀散加減治療
銀屑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其中治療觀察資料較為完整的368例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全部病例均為中醫皮膚科門診患者。368例患者中,男196例,女172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72歲,平均30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0年,平均3年2個月;皮疹形態:點滴狀114例,錢幣狀130例,地圖狀68例,混合型56例;部分患者有明顯誘發因素,其中扁桃體炎誘發30例,外傷誘發37例,外感誘發10例,藥物誘發6例,有家庭史78例;初發病人150例,復發病人218例;中醫辨證分型:血熱型146例,血燥型123例,血瘀型99例。
2 臨床辨證分型2.1 血熱型 新生皮疹不斷出現,現狀如滴點狀或斑塊狀,表面覆蓋白色鱗屑,剝去鱗屑基底有點狀出血,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煩易怒。部分患者瘙癢明顯,多數患者不癢,并有便干、尿赤等癥狀,舌質紅,苔薄黃。
2.2 血燥型 皮膚多呈斑塊狀或蠣殼狀,表面鱗屑附著較緊,強行剝離后,基底出血不明顯,新生皮疹較少,病程較血熱型長,伴見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
2.3 血瘀型 皮膚肥厚,顏色暗紅,病程較長,經久不愈,既往治療及用藥情況復雜,并見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細。
3 治療方法以自擬速效消銀散治療。
3.1 方藥組成 土茯苓30g,丹皮10g,紫草10g,黃芩10g,生地10g,苦參10g,紅花10g,水牛角粉10g,黃芪10g,當歸10g,白鮮皮10g,銀花10g,半枝蓮10g,白花蛇舌草10g,生首烏10g,蜈蚣3條,烏梢蛇10g。
3.2 加減及用法 本方適用于銀屑病的血熱、血燥、血瘀三個證型,在臨床上只須在原方基礎上調整用量即可,即血熱型患者加大銀花、紫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用量至20~25g;血燥型患者加大生地、丹皮、玄參、水牛角粉用量至20~25g;血瘀型患者加大當歸、紅花、生首烏、黃芪用量20~25g。水煎服每日4~6次,每日1劑,忌辛辣腥味刺激酒類之品。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4.1 療效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治愈:皮損完全消退或消退95%以上;好轉:皮損消退50%以上;無效:皮損消退不足50%。
4.2 治療結果 368例治愈296例(占80.4%),好轉56例(占15.2%),無效16例(占4.4%),總有效率為95.6%。
5 典型病例5.1 血熱案 患者,男,32歲,患銀屑病6個月,中西醫治療無效,經人介紹到我院皮膚科門診治療。經檢查皮疹潮紅,多點狀,有輕微瘙癢感,并見白色鱗屑脫落,口干思飲,便干尿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辨證屬血熱型,治宜清熱涼血解毒,藥用本方加大紫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銀花各10g。水煎服,每日服6次,每隔4h服1次,每日1劑,5劑藥完,病愈至今未發。
5.2 血燥案 患者,女,20歲,患銀屑病5年,到處尋醫問藥,病情仍不見好轉。1989年5月來我院治療。查皮損呈斑塊狀,表面鱗屑較厚,基底浸潤肥厚,皮損剝離基底出血不明顯,新生皮疹少,頭部鱗屑較多,全身皮膚干燥,自感瘙癢無度,大便干,舌質淡紅,苔少,脈紅。辨證屬血燥型,治宜滋陰養血祛風,藥用本方加大水牛角粉、生地、丹皮、玄參劑量各10g。用法同上,服10劑藥,病愈至今未發。
5.3 血瘀案 患者,男,72歲,患銀屑病50年,全省各大醫院皮膚科及銀屑病研究所都去治療過,病情時好時壞,年老體弱,經濟又比較困難,兒女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到醫院診治。診見皮損色暗紅,口干思飲,有的皮損鱗層很厚,舌質暗紅,有瘀斑和斑點,大便干,小便短澀,脈細澀。辨證屬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絡軟堅。治以自擬速效消銀湯,加大當歸、紅花、生首烏、黃芪各10g,每隔4h服1次,每2天1劑,服5劑后,病情有所好轉,患者及兒女有了服藥信心。又服10劑,病情明顯好轉,再服10劑,病情痊愈,只留下色素沉著斑;颊甙衙看蔚乃幵鼤窀煞糯,藥渣研末,每天服6次,每次約10g左右,隨訪2年未發。
6 討論銀屑病是一種疑難病癥,1984年我國銀屑病科研協作組就提出銀屑病是當前皮膚科領域內重點研究的疾病之一,并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傳統醫藥上。中醫對銀屑病早有認識,并明確指出銀屑病皮損以紅斑鱗屑為主,因抓去鱗屑有點狀出血,如匕首所刺之狀,故稱“白庀”。又因形狀如癬,如屑,如松皮,又名“松皮癬”。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謂“干癬”,如“干癬,皮枯素癢,搔之白屑出是也。”《瘡瘍經驗全書·癬瘡》中亦有類似記載“頑癬或如云,或如銅錢,或如荷葉,其形不一,搔則出白屑。”清代《醫宗金鑒》有“白庀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因由風邪客肌表,亦由血燥難榮外。”《外科癥治全書·卷四·發無定外證》指出本病的特點,如“白庀,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白庀”、“松皮癬”、“干癬”等均類似于現代醫學的銀屑病。
由于銀屑病發病率較高,多侵犯青壯年,易復發,病程較長,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影響甚大。有人調查研究認為,在自然人數中有1%~3%的發病率,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因此銀屑病是當前
皮膚病領域內重點研究防治的疾病之一。銀屑病雖然不會傳染,但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從本組病例臨床觀察,發現有20%的患者有家族發病史。同時還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季發病多。銀屑病現代醫學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多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人體正常的表皮細胞更新周期為25~30天,患本病后,由于皮膚微循環障礙,汗腺毛囊受損,代謝失調引起的角化不全而使表皮細胞生長加速,細胞更新周期縮短為3~4天,所以脫屑較多較快。
目前對本病的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有些人把銀屑病看成單純的血熱,單純的血瘀,是簡單的皮膚表面疾病,不需辨證用藥。隨之治法與用藥就顯得單純,因此療效不甚理想。
多年來筆者通過臨床反復實踐,觀察治療數千例銀屑患者,發現血熱、血燥、血瘀是銀屑病的三大病機,血熱又是本病的病理基礎,導致血熱的因素諸多,正氣不足,陰虛血熱,飲食失節,脾肺郁熱,風寒侵襲郁久化熱,七情內傷郁久化熱,因此銀屑病紅斑點滴狀出血都是血中有熱的表現,鱗屑是熱甚血燥,肌膚失養所致。病程日久,營血不足,氣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絡脈肌表,而致血瘀。
根據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血熱型宜清熱涼血解毒,血燥型宜滋陰養血祛風,血瘀型宜活血化瘀通絡軟堅,方中土茯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涼血解毒;生地、玄參、水牛角粉滋陰涼血;蜈蚣、烏梢蛇、白鮮皮祛風止癢,攻毒散結;當歸、丹皮、紅花、生首烏活血養血,化瘀通絡,促使鱗屑脫落;銀花氣輕甘涼宣散走皮,又善清熱養肺,它與黃芩配伍,一甘一苦、一潤一燥、一養一瀉,雙相共調,增強皮膚調節功能;甘溫可糾正生地及其他涼血藥的陰寒,二藥合用有補而不膩的特點,是涼血潤燥解毒的理想佐藥;紫草涼血活血透疹解毒,對真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黃芪、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增強細胞免疫調節,增強細胞免疫活性的作用。諸藥相伍,血熱除、血燥解、血瘀通、療效速,效應如鼓。
本方具有激素作用,并無激素的副作用,從臨床治療觀察,初發病、病程短、年齡小、未經過其他治療的患者效果最理想。有的患者服2劑銀屑病就痊愈,故名“速效消銀散”。通過臨床觀察及病例3老人服藥渣的啟示,把本方加工成丸藥或膠囊,病人既方便又經濟,療效又佳。每服1次藥水在體內4h左右基本代謝排出,每日服3次,藥物在體內約有12h的作用,還有12h體內沒有藥物作用,“人不能餓飯,病不能餓藥”,如果是丸藥,每服1次在體內約達6h左右的作用,每天服4次,那么一天24h藥物在體內連續24h。因此加工成速效消屑丸或膠囊,臨床療效可靠,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優越性,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的特色。由于本病具有極易復發的特點,大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誘因,所以患者在臨床癥狀治愈后,要少食辛辣腥味刺激之品,易發患者與治愈后未能堅持服藥有關,這一點提示我們應當在治愈后再服一段時間藥為宜。
參考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8年9月8卷9期;《自擬“速效消銀散”治療銀屑病》;沈慶毅,楊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