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喜 張學軍 楊森 劉濤峰 王彥青 劉盛秀 劉江波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9年6月第34卷第3期:189-191)
【摘要】目的 探討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皮損初發部位和現分布情況及各期的皮損類型。方法 用Epi info軟件,對臨床收集的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詳細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期皮損以點滴狀居多,穩定期患者以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為主, 環狀、帶狀則少見。而退行期則以點滴狀、錢幣狀、環狀、帶狀多見。103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皮損的初發部位和421例再發患者皮損的現分布部位均以頭皮最多, 其次是小腿、肘、大腿等,最少見于粘膜、甲、外生殖器等。結論 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皮損累及頭皮最多,其原因大概與頭皮的解剖部位和外界刺激因素有關。
【主題詞】銀屑病
【自由詞】皮膚損害類型
銀屑病是一種全身皮膚均可受累的慢性皮膚病,且皮損形態多樣化,發病部位不定,環境與遺傳因素都與銀屑病發病密切相關。為了探討銀屑病患者初發和再發皮損類型和分布規律, 我們分析了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皮損的詳細資料。現就其皮損的初發部位、分布情況以及各期的皮損類型加以分析。
1 病例資料
524例患者經過我院醫生診斷,符合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并按皮損受累的數目及面積程度分為三類:其中輕度(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0%以下)397例(75.8%),中度(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0%~30%)40例(7.6%),重度(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的30%以上)8例(16.6%)。524例患者中男性為282例,占總數的53.8%, 女性為242例,占總數的46.2%。發病年齡5~76 歲,其中10歲以下18例(3.4%),10~ 20歲56例(10.7%),20~40歲298例(56.9%), 40~60歲119例(22.7%),60歲以上33例(6.3%)。就診時初發患者103例(19.7%),再發患者421例(80.3%),病程從1周到30年不等。
2 方法
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通過詳細的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調查的結果經過核對后登記入表并輸入計算機,然后通過Epi Info軟件加以分析統計。
3 結果
3.1 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不同病期的皮損類型
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就診時表現為進行期186例(35.5%),穩定期224例(42.7%),退行期114例(21.8%)。其中每一期的皮損類型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尋常型銀屑病進行期皮損以點滴狀居多,依次是錢幣狀、花瓣狀、地圖狀、帶狀和環狀。穩定期患者也以點滴狀為主,依次是錢幣狀、花瓣狀和地圖狀,環狀、帶狀則少見。而退行期則以點滴狀、錢幣狀、環狀、帶狀多見。
3.2 初發銀屑病患者皮損部位與再發銀屑病患者皮損部位比較
52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中,就診時初次發病的有103例,再發的有421例。初發銀屑病患者皮損的初發部位和再發患者皮損的現分布情況經分析統計,在身體各部位的發生例數及比例見表2。
表2表明,103例初發銀屑病患者皮損的初發部位以頭皮最多,依次是小腿、肘部、上臂、前臂、背部和大腿等。421例再發患者皮損的現發部位也以頭皮最多,依次是小腿、肘、大腿、背部、前臂等。初發和再發均以頭皮、小腿、肘最多,粘膜、甲部、外生殖器最少。其它部位略有差異,具體見表2排序一欄。
4 討論
4.1 由表1可以看出,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期皮損以點滴狀居多,其次是錢幣狀、花瓣狀、地圖狀、帶狀和環狀。上述規律分布的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穩定期患者以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等為主,因為此期病情穩定,皮損相互融合可形成各種形狀,經久不消。但環狀、帶狀則少見。退行期則以點滴狀、錢幣狀、環狀、帶狀多見,因為退行期皮損數目減少,縮小變平,皮損消退后可留帶狀色素斑,部分患者皮損中央消退呈環狀。
4.2 103例初發銀屑病患者中,初發部位在頭皮的有86例,421例再發銀屑病患者其再發部位在頭皮的有371例,說明銀屑病的皮損部位在頭皮最多。至于為什么頭皮發病率高于其它部位,國內外資料也未曾論述過。可能是由于頭皮較厚,其內的血管的密度和分布與其它部位不同,血管較為豐富,且卷曲、相互連接,一些誘發銀屑病的物質易在此處淤積,從而誘發此病。這個假說與銀屑病患者皮損處的血管呈卷曲狀或呈互通的血管網基本一致。從頭皮的解剖部位分析,頭皮由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三層組成,其中皮膚厚而致密,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毛囊、血管和淋巴管等, 淺筋膜為致密結締組織,并形成許多連于皮膚與帽狀腱膜間纖維的小隔,隔內充滿脂肪組織,血管和神經穿行其中,一旦感染后,滲出物不易擴散。所以,銀屑病皮損在頭皮發生率要相對多些。另外,由于某些藥物和化學試劑可誘發或加重銀屑病,現在市場上許多洗發劑中含有化學試劑,易感患者長期使用后,可能在頭皮部位發生銀屑病皮損。
銀屑病皮損其次好發于小腿、肘、大腿和前臂等部位,且大多對稱分布。而且伸側部位的皮損多于曲側部位,因為身體的伸側在接觸其它物質和受摩擦刺激的機會要比曲側部位相對多些。我們認為,銀屑病的誘發和加重與許多外界因素和局部刺激有關,如搔抓、注射、外傷、X線照射等,因為它們可以引起銀屑病同形反應(Koebner征),從而促進銀屑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