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灰指甲是由真菌引起的角化組織(指甲和甲床)感染,是人群中發病率教高的感染性皮膚病。在真菌感染過程中,機體與致病菌之間相互作用,導致了灰指甲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近年來,對于灰指甲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灰指甲是如何形成的?灰指甲真菌致病的過程大致如下:真菌與角質層接觸后,與表皮上聚居的正常菌群相競爭,黏附、定植并穿透角質層細胞,最終侵入、播散至宿主體內;繼而或被宿主清除,或處于靜止狀態,或局限化形成膿腫或肉芽腫。
當灰指甲真菌與角質層接觸并與正常菌群相競爭后,既發生黏附。灰指甲真菌的關節分生孢子與角質層接觸后,通過孢子胞壁與角質細胞膜間形成纖維狀絮狀物介導黏附過程。不同的灰指甲真菌黏附力存在差異,須癬毛癬菌黏附力比紅色毛癬菌強。真菌對身體不同部位的角質形成細胞黏附性也有差異,對足趾部角質形成細胞的黏附性最高,之后依次分別為手掌、手背、前臂和膝部。而且,在須癬毛癬菌中,其趾間變種和須癬變種在黏附力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在應用亞抑菌濃度的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灰黃霉素時,真菌的黏附力受到抑制,但沒有完全被廢除。
當灰指甲真菌關節孢子與角質層細胞黏附后,即可出芽,芽管縱向和橫向生長,形成菌絲,菌絲縱向生長可穿透至深層的角質層,橫向生長使皮損向外延伸并擴展。Rashid博士利用電子顯微鏡可觀察到關節孢子的黏附、出芽。菌絲在萌發芽管和新生菌絲的同時,穿透角質層。最終侵入、播散至宿主體內;繼而或被宿主清除,或處于靜止狀態,或局限化形成膿腫或肉芽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