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
帶狀皰疹是因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或三叉神經某一主支發生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1].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的皮膚上出現群集性皰疹,局限于面部的一側。三叉神經第一支受累的眼帶狀皰疹患者中,50%以上有眼部表現,其中以
角膜炎、
葡萄膜炎較為常見,致盲率高[2].我院采用更昔洛韋結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眼部帶狀皰疹,療效良好,現分析探討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眼科門診眼部帶狀皰疹患者158例,隨機分為單一治療組和結合治療組。其中,單一治療組79例,女35例,男44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5.62歲;結合治療組79例,女33例,男46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7.29歲。兩組一般情況經均衡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受損的三叉神經第一支神經分布區的皮膚有紅斑、集簇的水皰、患側的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水腫。病程2~7天,平均5.12天。均未經任何治療,剔除肝腎疾病者及孕婦。
2 治療藥物
更昔洛韋,武漢普生制藥生產;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北京利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3 治療方法
單一治療組靜脈滴注更昔洛韋0.25g/次,每天1次。結合治療組每天靜脈滴注更昔洛韋0.25g,并點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3~5次,每次1~2滴。治療前后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視力、角膜以及眼底。每天觀察1次。
4 療效判定標準[3]
痊愈為皮疹完全消退或僅留下暫時性色素沉著,疼痛消失,結膜充血水腫消退,角膜虹膜睫狀體炎消失,角膜熒光素染色呈陰性,視網膜眼外肌無損害,療效指數為100%;顯效為皮疹大部分消退,患處疼痛、結膜充血、角膜虹睫炎明顯減輕,療效指數≥60%;進步為皮疹部分消退,患處疼痛、結膜充血、角膜虹睫炎減輕,療效指數≥20%;無效為皮疹無消退或加重,疼痛無減輕,結膜充血、角膜炎、虹睫炎無改善,角膜熒光素染色呈陽性,療效指數<2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疼痛消失時間為患處疼痛消失的時間;眼部損害消失時間為結膜充血水腫消退或角膜炎消失時間;皮疹消失的時間為原發水皰全部干痼結痂時間;虹睫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房水清、角膜后沉著物消失時間。
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表示,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治療前后結果進行t檢驗。
6 結果
兩組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癥狀均有所減輕,其中結合治療組效果優于單一治療組,結果見表1,表2.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比較注:* 結合組與西藥組比較, P<0.05.
結合治療組與單一治療組相比,疼痛消失時間、眼部損害消失時間、皮疹消失時間均減少,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結合治療的作用優于單一藥物治療。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7 討論
眼部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經眼支引起的眼部病變,兒童時期原發感染稱為水痘,極少引起眼部病變,病毒可在三叉神經節或其他神經內潛伏,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因素影響下,病毒復活,再次引起感染稱為帶狀皰疹[4].
更昔洛韋是新的抗病毒藥,屬2脫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可選擇性地抑制皰疹病毒的復制,對大多數皰疹病毒(包括多種耐藥毒株)都有活性,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病毒聚合酶、摻入病毒鏈及直接抑制合成等多個環節來抑制病毒的復制, 具有高效、廣譜、速效的抗病毒作用[5].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為第3 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系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學活性L型異構體,對包括厭氧菌在內的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具有廣譜和高效抗菌活性。作用機理為通過抑制細菌DNA 旋轉酶,破壞細菌DNA 代謝而發揮抗菌作用,可明顯改善結膜充血、角膜炎、虹睫炎等癥狀。本院采用兩藥結合治療眼部帶狀皰疹,更昔洛韋可快抑制病毒的復制,從而控制病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改善眼部癥狀,兩者合用療效優于單一使用更昔洛韋,且不良反應少,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來源:《更昔洛韋結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眼部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巴景斌 王曉航,《數理醫藥學雜志》2009年4月22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