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早期綜合療法防止
帶狀皰疹(HZ)后遺神經痛療效。方法:109例HZ患者分為兩組,發病在7天以內67例為組Ⅰ,發病7天~1個月 42例為組Ⅱ,均進行綜合療法,即口服
伐昔洛韋片、西咪替丁片、消炎痛片、多塞平片;肌注干擾素;2%利多卡因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局封;TDP治療;心理治療,療程均為7天。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5%)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8.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X2=10.00,P<0.01)。結論:HZ的早期發現綜合治療對此病不僅能快速治愈,而且能預防HZ所致的后遺神經痛。
資料與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HZ患者109例,其中發病時間在7天內67例為組Ⅰ,男38例,女29例,平均年齡67歲(50~84歲);發病7天~1個月內42例為組Ⅱ,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66歲(50~82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具有可比性。其中,有嚴重的感染、
高血壓、
糖尿病、結核等慢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外。
治療方法:兩組均采用以下方法治療。
抗病毒治療:伐昔洛韋片300mg/日,分2次口服;干擾素100萬IU,1次/日靜注,療程均為7天。
止痛及其他:消炎痛25mg,3次/日,西咪替丁200mg,3次/日,睡眠不好者加多塞平25mg,3次/日,均連續服用7天。
局部封閉: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維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的混合液局部浸潤注射,即以10ml注射器,沿疼痛方向垂直進針,將藥物緩緩注入疼痛處皮下近真皮深層,每次注入2~3ml的藥液,療程7天。但同時注意發生于頭面部的應斜向進針,避開血管和神經;發生于肋間且體質較瘦者,進針時適當淺些,以免刺傷胸膜引發氣胸。
局部TDP治療:有水皰者,使用一次性針頭將皰壁扎破,用無菌棉簽將皰液趕出;有膿痂的清理痂皮后,用生理鹽水清洗之后均可用TDP照射,照射距離為20~60cm,以皮膚微熱不燙為宜,每處10~20分鐘,可以使局封的藥液得以充分吸收。
心理治療:HZ患者常常
失眠,焦慮不安,此時應告訴患者HZ發病的原因、疾病的進展、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如注意休息、調節心情、加強營養等),并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疑問,消除顧慮,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療效判斷: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劃一直線10cm,每1cm代表1分,0分表示不痛,10分表示最劇烈疼痛,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5、7、14天、1個月疼痛情況按此方法進行評分,皮疹消退>80%,0~2分為治愈;皮疹消退>80%,3~4分為顯效;皮疹消退>50%,5~7分為有效;皮疹消退<50%,8~10分為無效,痊愈加顯效為總有效率。門診或電話隨訪。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運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處理,對資料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
結 果
治療1個月后組Ⅰ總有效率為98.5%,組Ⅱ總有效率78.6%,兩組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00,P<0.01)。見表1.表1 兩組療效比較(略)
組Ⅰ與組Ⅱ疼痛程度在治療后均較以前減輕,但組Ⅰ的疼痛減輕呈直線下降,5天時已明顯減輕或無疼痛,組Ⅱ逐漸減輕,但1個月后仍有疼痛,觀察組Ⅰ與組Ⅱ第3、5、7、14、30天的疼痛計分比較,均有顯著差異。
不良反應:有6例出現胃部不適,考慮可能是消炎痛引起,3例頭暈,5例在局封處出現瘀斑。
討 論
PHN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確定,可能與病毒感染后后遺神經組織內炎癥、水腫、
瘢痕改變有關,或者急性期病毒清除不徹底,發病1周內VZV抗體滴度明顯增高,高滴度的抗體與疼痛程度和疼痛持續時間直接相關[1],HZ患者發病期間細胞免疫降低。
伐昔洛韋及干擾素抗病毒作用已肯定,干擾素還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免疫活性;西咪替丁能結合H2受體,清除組胺免疫抑制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多種藥物混合局封不僅使患者疼痛短期內緩降,且長趨向穩定[2],利多卡因局麻鎮痛維生素B1、維生素B12有營養神經的作用,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抑制VZV抗體的產生,減輕神經組織的炎癥損傷,減輕神經痛[3].TDP照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加快皮膚與神經炎癥恢復,溫熱作用還能提高痛閾,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達到止痛,收斂瘢痕,縮短病情的目的。
總之,早期采用綜合療法能及時抑制病毒抗體的產生,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受累神經細胞的損傷,對防止和減少PHN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來源:《早期綜合療法防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牛慧卿 楊洪濤,《中國社區醫師》2010年10月12卷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