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院用加味龍膽瀉肝湯治療
帶狀皰疹64例,并與用維生素B12和維生素B1肌注治療的64例做了對照分析。結果前者較后者療程明顯縮短,療程較優,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門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80歲。診前發病不滿5天者10例,5~9天者44例,10天以上者10例。發病最短1天,最長30天。發病部位:肋部36例,腰部18例,上肢6例,顳額眼部4例,頸、肩、臂及大腿各2例,其中兩處以上同時發病6例;普通型62例,鈍挫型2例。對照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齡最小7歲,最大69歲;就診前發病不足5天者12例,5~9天者42例,10天以上者10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30天。發病部位:肋部44例,腰部8例,顳額眼部8例,上肢8例,頸肩部6例,臂及腿4例,其中兩處以上同時發病者8例;普通型62例,鈍挫型2例。
1.2 治療方法 外用藥兩組均擦紫草油和雷佛奴爾爐甘石洗劑,內服藥分別應用。
1.2.1 治療組 用加味龍膽瀉肝湯(生地20g,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車前子、當歸、赤芍、元胡各10g,乳香、沒藥、木通、生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加減:熱重者加雙花,并酌增龍膽草、梔子、黃芩劑量。濕重者加大澤瀉、車前子劑量。痛重者增加元胡、乳香、沒藥劑量,并酌加酸棗仁、龍骨、牡蠣等,以增加鎮痛效果。兼癢者酌加白鮮皮、荊芥、防風等藥。
1.2.2 對照組 給予維生素B12 250μg,維生素B1 100mg,肌內注射,每日1次。病毒靈0.1~0.2g,每日3次口服。痛重者部分應用音頻電療或止痛藥。
1.3 療效判定標準 30天內,皮疹全部干涸結痂,痂皮大部脫落,疼痛消失為治愈;皮疹全部干涸結痂,患部留有輕度神經痛者為有效;皮疹未干涸結痂,留有重度疼痛者為無效。
1.4 結果
1.4.1 開始治療至痊愈的天數 治療組:最短3天,最長8天,平均6.6天。對照組:最短5天,最長30天,平均10.91天。經統計學處理,P<0.01,表明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1.4.2 止痛見效及停止天數 開始治療至患區疼痛減輕為見效天數、至疼痛消失為停止天數。見效天數中,治療組最短2天,最長6天,平均2.28天;對照組最短2天,最長12天,平均3.9天。經統計學處理,P<0.01,兩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停止天數中,治療組最短3天,最長18天,平均5.4天;對照組最短3天,最長18天,平均9.07天。經統計學處理,P<0.01,兩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1.4.3 皮疹見效天數 即開始治療至部分皰疹萎縮結痂的天數。治療組最短1天,最長8天,平均3.59天;對照組最短2天,最長11天,平均7.21天。經統計學處理,P>0.05,組間差異無顯著性。
1.4.4 皮疹痊愈天數 即從開始治療至皮疹全部干涸結痂并大部分痂皮脫落的天數。治療組:最短4天,最長18天,平均5.88天。對照組:最短5天,最長18天,平均10.34天。經統計學處理,P<0.01,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2 討論
帶狀皰疹,中醫謂之“纏腰火丹”、“蛇丹”、“蛇串瘡”等。在表皮多發于肝、膽、心經循行區。認為情志內傷致肝膽火盛,或因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多受毒邪而發。毒邪與肝火、濕熱搏結,阻遏經絡,氣血不通,故癥見灼熱疼痛;邪熱結于血分則發紅斑;濕熱凝聚不得疏泄則起水皰。肝膽熱盛、脾濕內蘊為本病的實質。本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熱解毒,木通、車前子、澤瀉利濕,柴胡疏肝,生地、當歸、赤芍涼血活血,元胡、乳香、沒藥活血止痛,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共奏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之功。故在縮短療程、止痛效果和消皰退疹速度等方面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本方確是治療帶狀皰疹的有效方劑之一。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5期;《加味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64例療效觀察》;鄒愛玲,趙汝興,孫世強,孫春菊,張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