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采用阿昔洛韋聯合地塞米松、西咪替丁治療
帶狀皰疹40例,與單用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40例,在總有效率、治愈率以及止痛、止痂、縮短病程、防止后遺神經痛的發生方面進行了觀察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阿昔洛韋聯合地塞米松與西咪替丁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方法:選擇阿昔洛韋聯合地塞米松、西咪替丁治療帶狀疹皰40例,并與單用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療40例進行了療效觀察。結果:聯合用藥組在止痛、止痂、縮短病程、防止后遺神經痛方面均優于單用阿昔洛韋組(P<0.01),而在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阿昔洛韋聯合地塞米松與西咪替丁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好,能縮短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病例均來自我科門診病人。具有典型的帶狀皰疹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病程在一周內,未合并細菌感染者,孕婦、哺乳期婦女、有嚴重肝、腎疾病者、對阿昔洛韋過敏者及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在入選之列。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19~72歲,平均33.4歲。將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A組:阿昔洛韋500mg,地塞米松5mg靜脈滴注,每日1次,第4天地塞米松減量。西咪替丁200mg口服,每日3次。B組:阿昔洛韋50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兩組病例同時輔以維生素B1、B12、止痛類藥物口服,每3天復診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疼痛、癢感消失,皮損完全消退;顯效:疼痛、癢感基本消失,皮損消退≥75%;有效:疼痛、癢感減輕,皮損消退≥50%但<75%;無效:疼痛、癢感不減輕甚至加劇,皮損減退<50%。
2 結果
兩組療效見表1、2。 表1 兩組癥狀平均消退時間 表2 兩組療效評價 兩組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經χ2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但在止痛、止痂、全病程及后遺神經痛方面經t檢驗,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 討論
帶狀皰疹的發生與機體的免疫狀態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有關[1]。阿昔洛韋主要通過對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和直接摻入病毒DNA鏈中,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顯示抗病毒活性。皮質類固醇激素能迅速抑制神經節和相應的感覺纖維充血、水腫和壞死,防止粘連形成,從而防止后遺癥的發生[2]。而西咪替丁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在體內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減弱免疫抑制細胞的活性,增強免疫[3]。本資料中結果顯示,這三種藥物的聯合運用在治療帶狀皰疹患者的止痛、止痂、縮短病程及防止后遺神經痛方面明顯優于單用阿昔洛韋者,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曾有報道帶狀皰疹運用皮質激素后發生播散[4]。本文40例無一例發生播散,可能與皮質激素用量不大,且病變均為尋常型有關。筆者認為對臨床上輕型、疼痛不明顯的帶狀皰疹,單用阿昔洛韋也可達到治愈的目的;但對疼痛明顯、嚴重的帶狀皰疹,這種聯合用藥方法,不失為一種高效、安全、低毒、簡便的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層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5期;《阿昔洛韋聯合地塞米松與西咪替丁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董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