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常見的
皮膚病,其主要癥狀是神經痛,尤其是頭面部帶狀皰疹,損傷眼神經、耳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等,造成面癱、耳鳴、耳聾,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致盲、致殘。我院從2003年5月收集了72例頭面部帶狀皰疹患者,應用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得寶松合并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對應用得寶松治療的患者及未用者進行臨床比較分析,以供參考。
目的:觀察應用得寶松在緩解頭面部帶狀皰疹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72例頭面部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應用得寶松的為A組,不用得寶松的為B組,A、B兩組除應用得寶松外其他治療均相同。結果:對A、B兩組在皮損消退天數、疼痛減輕時間及消失時間、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等4個方面進行比較,除皮損消退天數外,另三項差異均有顯著性。結論:得寶松在緩解頭面部帶狀皰疹神經痛方面作用明顯,可在臨床上應用于早期無激素禁忌證患者,以降低后遺神經痛發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現代皮膚病學中帶狀皰疹診斷標準[1],選擇病程在1周內無合并細菌感染,在就診前未使用過任何抗病毒藥物者。排除標準: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
糖尿病及
胃潰瘍,免疫功能低下,年齡18歲以下,不能按時復診者。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用得寶松為A組和不用得寶松為B組。A組39例,B組33例,年齡均在17~80歲,50歲以下12例(16.67%),50歲以上60例(83.33%)。
1.2 神經痛程度分度 重度:疼痛明顯,夜間不能睡眠26例(36.11%),中度:疼痛能忍受,夜間影響睡眠37例(51.39%),輕度:輕微或陣發性疼痛,基本不影響睡眠9例(12.50%)。
1.3 治療方法 A組:肌肉注射得寶松1ml,加阿昔洛韋片0.2g q4h po及局部處理,B組:不用得寶松,其余治療同A組。
1.4 療效判定標準 皮損消退:皮損結痂脫落。神經痛消失:疼痛完全消失。后遺神經痛:指病程滿30天,皮損已消退,仍有神經疼痛者。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應用得寶松的A組,神經痛多在用藥后2~3天內明顯減輕,疼痛嚴重者也在病程4~6天內明顯減輕,且后遺神經痛發生少,而B組神經痛多在1周后才有明顯減輕,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明顯升高,皮損消退兩組差異不明顯,見表1。
2.2 結果分析 對皮損的影響:兩組在皮損消退天數方面無明顯差異,證明得寶松不影響皮損愈合過程。對神經痛的影響:應用得寶松的A組在疼痛減輕時間、疼痛消退時間及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方面較B組有顯著差異。說明早期、小劑量、短期應用得寶松能明顯減輕帶狀皰疹患者神經痛,縮短神經痛時間,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 表1 A、B兩組療效比較
3 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常于患者系統免疫功能下降時發生[2]。由于病毒侵犯神經節造成神經節發炎及壞死,多伴嚴重神經痛,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致持久后遺神經痛。
本文觀察發現頭面部帶狀皰疹在臨床上多侵犯面神經、三叉神經及聽神經,使眼耳功能受到影響,嚴重導致面癱、耳痛及耳道皰疹三聯癥,稱Ramsay-Hunt綜合征[3]。更甚者可引起腦膜刺激癥狀及運動性麻痹,快速治療是預防后遺癥發生的關鍵。
阿昔洛韋片主要成分為無環鳥嘌呤,對皰疹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細胞內,通過選擇競爭干擾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終止病毒DNA復制合成,具有高效、低毒、抗炎癥細胞的特點。目前已被醫藥界所公認,對帶狀皰疹病毒有肯定療效[4],單用阿昔洛韋可起到良好的抗病毒療效,但仍存在較高后遺神經痛,曾有學者研究發現周圍
神經損傷后,血液中以及神經損傷局部均有神經特異性抗體出現[5],進一步研究發現疼痛時間及后遺癥的發生與病毒抗體滴度相關,通常在發病1周內抗體滴度大多處于低水平,第2周顯著升高,至第4周一直處于高水平,此階段臨床疼痛劇烈[6]。治療上關鍵在于抑制病毒抗體的產生,減少受累神經細胞的損傷。糖皮質激素在疾病早期可以抑制神經節相應的感覺神經纖維的充血、水腫及炎癥,后期能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和遞呈抗體,抑制淋巴細胞增殖,減少淋巴因子和抗體的產生。
得寶松是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鈉混合而成的混懸液,注射后可溶性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鈉能被吸收迅速起效,而微溶性二丙酸倍他米松可被儲存緩慢吸收,維持療效,抗炎效果持久,可維持3周左右,與帶狀皰疹自然病程接近,使用劑量小,安全,方便。
近幾年來醫學界曾一度對病毒性感染是否應用皮質類固醇發起爭論,臨床上曾有報道皮質類固醇激素致帶狀皰疹泛發并發腦膜炎[7]。但筆者認為臨床上掌握適當激素應用指征,采用早期小劑量、短期應用皮質類固醇的方法,不但不增加感染危險性,而且可緩解疼痛,縮短疼痛時間,防止后遺癥發生。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5期;《得寶松在緩解頭面部帶狀皰疹神經痛中的療效觀察》;林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