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屬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特殊類型,近幾年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本院兒科于2004年8月以來采用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4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隨機分為更昔洛韋組(治療組)和病毒唑常規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234例,其中男124例,女110例;年齡:1~3歲150例,4~6歲84例。對照組170例,其中男100例,女70例;年齡:1~3歲93例,4~6歲77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使用更昔洛韋注射液(上海新先鋒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0mg/支),每日5mg/kg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次滴注時間在1h以上),每天1次,3~5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使用常規劑量病毒唑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3~5天為1個療程。
1.3 診斷標準 體溫均在38.0℃以上,咽痛、流涎,體征: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等處可見直徑2~4mm大小皰疹,血常規檢查淋巴細胞多數增高。
2 結果
2.1 療效制定標準 痊愈: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異常檢驗指標轉為正常;有效:癥狀減輕,體溫接近正常,異常檢驗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2.2 療效 見表1。
表1 1個療程后兩組療效比較(略)
上述兩組經統計學處理,痊愈χ2=8.37,P<0.01,有效χ2=13.25,P<0.01差異均有顯著性,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3 副作用 治療組出現了3例皮疹,未見其他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3 討論
更昔洛韋為一種2′-脫氧鳥嘌呤核苷酸的類似物,其進入細胞后由病毒的激酶誘導生成三磷酸化物:競爭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而終止病毒DNA鏈增長,皰疹性咽峽炎系柯薩奇病毒所致,過去用病毒唑療效較差,現在用更昔洛韋療效顯著,無論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優于病毒唑對照組。
參考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5年12月5卷23期;《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234例》;張學艷,張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