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為病毒感染所致,中藥在防治手足口病方面占有明顯優勢[1].筆者選用銀翹散合碧玉散加減治療手足口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目的:觀察銀翹散合碧玉散加減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采用銀翹散合碧玉散加減治療手足口病45例, 3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愈10例,占22.2 %;好轉33例,占73.3 %;無效2例,占4.5 %.總有效率為95.5 %.結論:銀翹散合碧玉散加減可以有效治療手足口病。
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45例病人均為我院兒科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門診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最小6月,最大17歲。
1.2 納入標準①口腔及頰黏膜、舌面、上顎可見
皰疹,口腔疼痛,伴有發熱或不發熱。②手足可見粟粒大小皰疹和丘疹。③血常規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正常或者偏低,淋巴分類增高。④除外水痘、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性口腔炎。⑤治療前后無心肌炎、腦炎等并發癥。
2 治療方法金銀花5~8 g、連翹5~8 g、薄荷(后下)3~5 g、竹葉6~8 g、牛蒡子6~8 g、蘆根5~8 g、玄參8~10 g、碧玉散(布包)10~20 g.辨證加減:熱重加大青葉、生石膏、知母;濕重加生薏苡仁、佩蘭;口腔疼痛甚加黃連、梔子;皰疹色深或皰漿混濁加紫草、生地黃。每天1劑,煎熬取汁,不拘時服用。3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高熱者口服布諾芬混懸液對癥處理。
3 治療結果3.1 療效標準(自擬)痊愈:手足皰疹消退,口腔皰疹或潰瘍愈合,飲食二便正常。有效:手足皰疹明顯消退,體溫漸趨正常,其他癥狀得到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基本無變化,或有合并皮膚感染及口腔感染。
3.2 治療結果45例患者中治愈10例,占22.2 %;好轉33例,占73.3 %;無效2例,占4.5 %.總有效率為95.5 %.
4典型病例張某,女,5歲,2007年8月15日來診。其母代述2 d前開始發熱,現肛溫39.8 ℃,手足掌和肛周可見紅色皰疹,皰漿混濁,口腔及頰黏膜、舌面、上顎可見皰疹,口腔疼痛,舌質紅,苔厚膩。血常規示WBC 9.5×109/L,N 15 %,L 85 %.辨為風熱犯肺,濕熱蘊脾,予以金銀花8 g、連翹8 g、薄荷(后下)5 g、竹葉6 g、牛蒡子6 g、蘆根8 g、玄參9 g、碧玉散(布包)20 g、生石膏(先下)25 g、生薏苡仁15 g、佩蘭8 g、黃連3 g、生地黃8 g.3劑,每天1劑,煎熬取汁,不拘時服用,高熱時口服布諾芬混懸液對癥處理。3 d后復診肛溫37.8 ℃,手足皰疹明顯消退,口腔及頰黏膜、舌面散在數枚潰瘍,稍有疼痛,上方去生石膏、黃連,生地黃、蘆根加至10 g,續進3劑而愈。
5討論現代醫學認為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在夏秋季節流行,其中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常見,傳播快,易流行,多發生于4歲以下的嬰幼兒,年長兒及成人也可感染。本病具有腸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從最常見的無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至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均有可能發生。臨床上約超過半數病人于發病前1~2 d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在38~39 ℃,少數高熱或不發熱。伴發口腔黏膜皰疹或者潰瘍,以舌、頰黏膜及硬顎等處為多,偶然波及軟顎、牙齦、扁桃體和咽部,破潰后成淺潰瘍,于1周內自愈[2].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多于1周左右痊愈,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后不留痕跡或色素沉者。近年來報告由71型腸道病毒引起的癥狀較重,還可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癱瘓[2].
本病中醫古籍未有專門記載,但根據其癥狀和特征,似屬于中醫“溫病”“濕溫”“時疫”等范疇,系實證、熱證。《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載:“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述:“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者,搏于血氣,則生瘡瘍。”指出該病與感受風毒濕熱之邪有關,有一定傳染性。故其病因為外感時邪疫毒,內蘊濕熱,心火熾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臟。其基本病機為外感時邪疫毒,衛表被遏,肺氣失宣,癥見發熱、流涕等;濕熱內蘊、心經火盛,內外交爭,心經之火上蒸于口舌,則可見口腔皰疹或潰瘍;脾胃濕熱熏蒸四肢,則發為手足皰疹和丘疹。其病理變化以濕熱為主,臨床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不同,分清濕熱的輕重進行治療。治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方中金銀花、連翹有辛涼透邪、芳香辟穢之效,又有清熱解毒之功,為瘡家要藥;玄參善解瘟疫時毒,助金銀花、連翹以清熱;薄荷、牛蒡子清熱利咽喉;蘆根清熱養陰;竹葉清心除煩,生津利尿,善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瘡;碧玉散祛暑清熱利水;熱重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氣分之熱;濕重加生薏苡仁、佩蘭祛暑化濕;口腔疼痛加黃連、梔子清心胃之熱;皰疹色深或皰漿混濁加紫草、生地黃清熱涼血,解毒養陰。全方共奏清熱解毒、祛暑利濕、養陰之功。驅邪不傷正,可以有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值得推廣。
參考來源:《銀翹散合碧玉散加減治療手足口病45例》高軍,《中醫兒科雜志》2008年第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