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
皮炎又稱日曬傷,多發生在春末夏初,此時,由于人體皮膚還沒有足夠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黑色素,強烈日光照射后容易引起急性紅斑或水皰性的皮膚炎癥,好發部位以面部最多。有少數合并四肢軀干暴露部位。由于面部皮膚暴露最易受傷,又影響美觀,所以患者往往求治心切。近年來,筆者運用加味消風散治療該病,具有退斑時間短,改善癥狀快,療效確切等優點。現就近年來治療日光性皮炎43例,分析小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資料 本組病例共43例,其中男10例,女33例,年齡8~49歲,平均27歲。病程最長40天,最短者半天,單純面部日光性皮炎者35例,合并手臂、肩、背日光性皮炎者8例。
1.2 治療方法 加味消風散方藥組成:荊芥10g,防風15g,蟬蛻(去足)12g,苦參8g,蒼術12g,知母12g,生石膏30g,大力子5g,木通10g,生地12g,當歸15g,銀花15g,紫草10g,青黛(包煎)10g,每日1劑,水煎500ml,分3次服,藥渣再煎500ml,待涼后用方巾濕敷患處。
1.3 治療結果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停藥后無復發)39例,占90%;好轉(臨床癥狀消失,日光照射后又復發,原方治療仍有效)3例,占7%;效果欠佳(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1例。總有效率98%。其中服藥時間最長者17劑(為3例好轉患者),最短1劑,平均為2劑。
2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9歲,因雙側面部紅斑1天,于2001年4月17日初診。主訴:雙側面部紅腫、發燙、瘙癢1天。現病史:自述1天前和朋友外出,晚上回家后自覺雙側面部紅腫、甚癢。遂來我處就診。觀其舌質紅、苔薄黃,脈略數。方用加味消風散。藥用:蟬蛻(去足)12g,荊芥10g,防風15g,大力子15g,生石膏30g,知母12g,苦參8g,蒼術12g,當歸15g,木通10g,銀花15g,青黛(包煎)10g,紫草10g。上藥服2劑(方法如前述)后,紅斑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
例2:患者,男,8歲,2002年3月7日初診,主訴:雙側面部紅斑,發燙、瘙癢半天,F病史:當天上午學校老師帶學生外出郊游,下午回家后雙側面部發燙、紅腫、癢甚。遂來我處就診。方用加味消風散治療。藥用:蟬蛻(去足)8g,荊芥8g,防風10g,大力子8g,生石膏20g,知母10g,苦參6g,蒼術10g,生地8g,當歸10g,木通8g,銀花10g,青黛(包煎)5g,紫草8g。上藥服1劑(方法如前述)后,紅斑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
3 體會
日光性皮炎往往于日曬后數小時至10h,受曬皮膚出現境界清楚的水腫性紅斑,嚴重者還可出現水皰,患處有明顯燒灼刺痛感,嚴重者可伴有頭痛、心悸、惡心、發熱等全身癥狀。中醫認為本病為感受風熱毒邪,致使熱毒內蘊,邪毒外透,損傷血絡所致。用加味消風散,疏風養血,清熱解毒,原方中蟬蛻、荊芥、防風、大力子疏風透表,祛在表之風邪;蒼術、苦參、木通利濕消腫;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當歸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旨在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銀花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功,用紫草、青黛則強其清熱涼血消腫之效。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治療中抓住兩個關鍵:一是內服從體內調節,疏風清熱,養血活血。二是煎藥液外敷,日光性皮炎最常見的是面部的損傷,“面為心之華”,面部毛細血管異常豐富,用藥液外敷,吸收快,見效捷,紅腫、瘙癢很快消退,從而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來源:《中華醫藥雜志》2003年11月3卷11期;《加味消風散治療日光性皮炎43例》;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