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
由念珠菌屬酵母菌引起的皮膚(通常在潮濕,封閉,擦爛的部位),皮膚附屬器或粘膜的感染.
念珠菌通常局限于皮膚和粘膜,少數感染可為系統性,引起威脅生命的內臟損害.系統性念珠菌病在第158節討論.
發病機制和病因學
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通常腐物寄生的酵母菌,如果環境有利或宿主防御功能減弱均可使菌體繁殖,產生致病性.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對感染的易感性提高的機制在第151節討論.尤其在間擦部位和皮膚粘膜交界處,溫熱和浸漬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繁殖的環境,所以是最易感的部位.系統性抗菌藥,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妊娠;肥胖;糖尿病和其他內分泌疾病;使全身衰弱的疾病;血惡液質;以及免疫缺陷均可使念珠菌病的易感性提高.
癥狀和體征
間擦部感染,是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境界清楚,潮紅,有時有癢感的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滲出性斑片,邊緣繞以有紅色基底的小膿皰.常見于腋窩,乳房下,臍,腹股溝和臀溝(如尿布皮炎),趾間和指間.肛周念珠菌病產生白色浸漬的肛門瘙癢癥.
念珠菌性甲溝炎起始于甲周的疼痛性紅腫,以后發展至化膿.可由修指甲不當而引起.常見于炊事員和其他手部長時間浸在水里的人.甲下的感染以一個或數個指甲遠端分離為特點(甲剝離),伴甲下部位的白或黃的變色.
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的缺陷(在兒童,有時為遺傳性的)可導致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以類似銀屑病的紅色,膿皰性,結痂的,增厚的斑塊為特點,特別是在鼻部和額部,且總是與慢性口腔念珠菌病有關.在免疫缺陷的病人,也可見到其他更典型的念珠菌性損害或系統性念珠菌病.
診斷
將損害上刮取物經革蘭氏染色或放在氫氧化鉀的載玻片上可見酵母和假菌絲,念珠菌可以由此證實.因為念珠菌是人的共生菌,所以如果從皮膚,口腔,陰道,尿液,痰或糞中培養,分離出念珠菌,必須要謹慎解釋.為使診斷確立,需要具備特征性的臨床損害,排除其他病因.有時還需有組織侵犯的組織學依據.治療外用制霉菌素,咪唑類和環吡酮胺通常有效,這些藥物可抑制皮膚癬菌和念珠菌性皮膚感染.需按感染的部位來選擇藥物,每天用藥3~4次.當同時需要抗炎和止癢時,可將等量的抗真菌霜劑和低效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氫化可的松)霜劑混合后使用或每一種分別外涂.因為此藥不吸收,所以不能通過口服給藥治療皮膚念珠菌病.典型的損害,可用伊曲康唑200mg/d口服,需要用2~6周.
對于念珠菌性尿布皮炎,必須保持皮膚干燥;要勤換尿布并大量使用制霉菌素撲粉或咪唑類霜劑,每日2次.對嚴重病例,應避免穿橡膠褲和隨便使用有塑料覆蓋的尿布.甲溝炎感染的治療在第112節討論.對許多類型的急性和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包括陰道炎),口服伊曲康唑均有效.
花斑癬
一種特征為多發性,通常無癥狀的白色至褐色不定的鱗屑性斑片,由正圓形糠秕孢子菌(以前稱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感染.
癥狀和體征
花斑癬常見于青年人.最常見于胸部,頸部和腹部,偶于面部出現棕褐色,褐色或白色,有輕微鱗屑,傾向融合的損害.除非損害被搔抓過,否則鱗屑可以不明顯.因為損害不呈棕褐色,所以病人可能僅在夏天注意到本病,其余時間則表現為大小不等的色素減退的曬斑.瘙癢少見,通常僅在病人過熱時才有.
診斷
通過臨床表現以及從損害處刮取鱗屑鏡檢見成群的酵母和短而粗的菌絲來診斷本病.累及的范圍可通過Wood燈下呈現金色的熒光或色素變化來判定.診斷不需要進行病原菌培養,沒有特殊的培養基,培養是很困難的.
治療
許多局部的治療方法對花斑癬是有效的,包括硫化硒,咪唑類,吡硫鋅和硫磺-水楊酸化合物.在香波中加入2.5%硫化硒(注意:兒童禁用),不要稀釋,涂于所有受累部位,包括頭皮,但需避開陰囊處,睡前用,翌晨洗掉,連用3~4天.如發生刺激,需在20~60分鐘后立即洗去,或停止治療數天.如刺激嚴重,可改用2%吡硫鋅或2%微粒硫黃和2%水楊酸香波,每日睡前涂用,連用2周,或外用咪唑類藥物(見上文皮膚癬菌感染)每日2次,連用2周.
短期口服伊曲康唑(200mg/d,用7天)是有效的,并且有很好的耐受性.口服酮康唑也有效,但因其有潛在的毒性,所以不宜長期用于全身性治療.然而,在一些研究中,給予酮康唑一片200mg/d,用1~5天,可有效地消除花斑癬幾個月.
即使真菌消滅,病人在日光下曬后,損害可再度色素沉著.因為病原菌是正常皮膚的寄生菌,所以最后復發是很普遍的.頭皮可能是病菌的貯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