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電子成像術(PET)如何與心理治療發生聯系?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者納入了一組經由精神動力學治療獲得改善的抑郁患者,并使用PET首次揭示了這一群體關鍵腦區代謝活動的變化。他們還發現,治療前右楔前葉的代謝水平或可預測哪些患者可能對這種傳統心理治療形式產生應答。該研究在線發表于10月16日的《心理治療與心身醫學》(Psychother Psychosom. 2014 Oct 16;83(6):364-370)。
“考慮到精神動力學治療需要根據個體獨特經歷確定治療進程,該療法可被視為個體化治療的鼻祖。”研究第一作者、麻省總醫院精神病學系Joshua Roffman博士指出,“多年以來,盡管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始終是精神病學訓練的重要內容,使用也很廣泛,但這一治療形式所受到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多,包括該療法的主觀性較強,而且每次治療間的差異很大等等。我們已經知道,精神動力學療法對于某些患者的確有效,而本項研究也探討了個體間神經回路的差異能否預測哪些患者將順利完成治療,哪些患者將脫落。畢竟對于任何形式的治療而言,脫落都比較常見。”
研究共招募了16名患者,這些受試者均患有重性抑郁,且先前的藥物治療以失敗告終。研究者首先針對受試者的抑郁癥狀及心理感受性進行了標準化評估,心理感受性指個體識別及理解自己的情感、動機及行為的能力。在開始第一次治療前,受試者接受了PET掃描,研究者根據大腦對葡萄糖的攝取程度評估了受試者腦區的代謝水平。
研究設計包括每周一次、共計16次的個體化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這些治療具有預設的主題及次序,且足夠靈活,以適應受試者的個體需要。在受試者的授權同意下,研究者對治療過程進行了錄像,稍后由研究團隊的其他成員進行回顧,以確保治療按預定計劃進行,并評估患者通過治療所達到的內。╥nsight)程度。
共有7名受試者在中途退出了治療,另外9人則堅持了下來。治療結束1周內,研究者針對完成者進行了第二輪的PET掃描,并對這些患者的抑郁癥狀進行了評估。
治療前的PET顯示,對于抑郁癥狀更為嚴重的患者而言,其右側島葉的活動水平高于癥狀較輕者;一般認為,島葉對情緒的調控具有重要意義,先前針對抑郁的研究也曾提及這一腦區。幾乎所有患者的抑郁癥狀均有超過50%的改善,但直到治療開始4周后,這些改善才足以在臨床中察覺出來。治療前后島葉代謝水平的下降與更為顯著的癥狀改善相關,同時與受試者所實現的內省存在相關性。
治療前的PET掃描還顯示,完成及退出治療的受試者的右楔前葉代謝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完成者的代謝水平更高。先前有研究顯示,楔前葉與自我覺知及記憶有關,該腦區的活動水平與治療前的心理感受性相關,而后者則被視為心理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對于任何精神障礙而言,提前獲知哪些患者可能對治療應答較好,哪些不好,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同時身為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的Roffman醫生指出,“可預測治療應答的生物標記物可謂精神病學的‘圣杯’,而且雖然治療完成及退出者的心理感受性并無顯著差異,但楔前葉代謝水平的顯著差異則提示,這一指標有望成為預測治療應答的敏感指標,這也需要未來更大規模的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