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結膜下出血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通常在輕微外傷,過勞,噴嚏或咳嗽后出現,偶為自發的.結膜下出血會使病人驚慌,但除少數因伴有血液病外,均無病理意義.結膜下出血表現為結膜下的血液外滲,2周內可自行吸收.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抗生素,血管收縮劑和繃帶包扎對加速出血吸收皆無多大價值,使病人消除疑慮就是適當的治療.
玻璃體積血是血液滲入玻璃體,檢眼鏡檢查時呈黑色反射.玻璃體積血可發生在下列情況中: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玻璃體后脫離,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視網膜裂孔或眼外傷.后五種情況還可發生視網膜脫離.玻璃體積血吸收很慢.視網膜血管引起的局限性出血常可用光凝控制.血管性視網膜病變,特別是糖尿病,由眼科醫師定期觀察實屬重要.
視網膜出血在表淺神經纖維層者呈火焰狀,如高血壓或靜脈阻塞中所見;出血在深層者則呈圓形(點狀和斑狀),見于糖尿病和膿毒性梗塞中.所有視網膜出血都反映全身性血管疾病,故有重要意義.
飄浮物
一眼或兩眼前看到飄浮物(斑點)是成年人常有的主訴.當眼不動時,在白色背景下通常最易發現飄浮物在緩慢移動.隨著眼的運動,飄浮物在視野中保持相應的位置.這些飄浮物是玻璃體凝膠收縮及其從視網膜表面分離的結果(玻璃體后脫離).此引起肉眼可見的玻璃體纖維的不透明集合物,能見其在玻璃體內飄浮.因為玻璃體凝膠緊密附著于視神經,故飄浮物通常在此區較顯.雖然飄浮物通常無意義,但在少數病人可能表明視網膜有裂孔.飄浮物在高度近視和老年人中較為常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逐漸不為病人所注意.
少量玻璃體積血或玻璃體炎(玻璃體內炎癥)亦可出現飄浮物.視網膜脫離的先兆可有一陣"火花"或閃光并可出現飄浮物,只有當視網膜真正和他下面的組織(視網膜色素上皮)分離后才會在視野中產生帷幕狀的視覺缺損區.
雖然飄浮物不常伴有嚴重的疾病,但應在作用短暫的散瞳劑或睫狀肌麻痹劑(例如1%環戊通1滴,5~10分鐘重復1次;如需充分散大瞳孔,而病人無高血壓和未口服β受體阻滯劑者,則滴用2.5%去氧腎上腺素1滴,5~10分鐘重復1次)散大瞳孔下仔細檢查整個視網膜和屈光間質.用間接檢眼鏡檢查最好,這也是眼科醫師所用的檢查方法.用高度正鏡片距眼球15~30cm處觀察眼底的紅色反光便可看到玻璃體飄浮物.如果主訴持續存在或出現視力障礙,或病人惶恐不安時則應重復檢查.近期出現飄浮物或伴有閃光主訴者應請眼科醫師檢查.視力障礙常需辨明其原因.
畏光
畏光(不能耐受亮光)是色素少的人常有的癥狀,通常無意義,戴墨鏡即可解除.在角膜炎,葡萄膜炎,急性青光眼和外傷性角膜上皮擦傷和角膜糜爛的病人中畏光是一個重要的但無診斷意義的癥狀.
疼痛
眼痛應予重視,除了由于明顯的局部原因如異物,急性眼瞼感染或外傷所引起的以外,都需進一步檢查原因.鼻竇炎偶可引起眼痛.
異物感(感覺眼有異物)是由于角膜或結膜上皮的刺激或外傷所致(例如外傷性擦傷,異物,干眼,角膜潰瘍,角膜炎).
眼痛(眼內或眼后的深部鈍痛)最常由于眼內或眼眶疾病引起(例如葡萄膜炎,青光眼,鞏膜炎,眼內炎,眼眶假瘤).干眼亦可引起眼痛.
暗點
視野中的盲點是虛性暗點,在未累及中心視力和明顯干擾視力時常不為病人所覺察.病人所感覺到的虛性暗點通常是由視網膜出血,水腫或脫離所致.虛性暗點也可由視神經機能障礙引起(例如青光眼合并中心視野缺損,視神經炎,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在兩眼視野出現相同部位的暗點通常是象限性或偏盲性的視野缺損,是由視路的病變引起.實性暗點表現為光斑或閃光,是代表對視覺系統中某些部位異常刺激的反應,例如偏頭痛綜合征時.
為了確定任何暗點的原因,必須作眼部檢查,包括視野檢查.雙側暗點如果不是由于雙側視網膜病變引起,則需作視野檢查(視野檢查中詳述)和神經科檢查.
屈光不正
正視眼不存在光學缺陷,平行光線(例如來自遠處的物體)進入眼內后能清晰的聚焦在視網膜上.
屈光不正者則存在下列單一或復合形式的光學缺陷:
遠視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見者,遠處物體的物像成焦點于視網膜后,這或因眼軸過短或因眼的屈光力太弱之故,可用凸球鏡片(正鏡片)矯正.
近視是遠處物體的物像成焦點于視網膜前,是由于眼軸過長或眼的屈光力太強所致,可用凹球鏡片(負鏡片)矯正.
散光是眼球各子午線的屈光力不等,可用柱鏡片矯正(從圓柱上切下的一部分),沿柱軸的方向無屈光力,而與軸垂直方向的軸位上則為凹球鏡片或凸球鏡片.
屈光參差系兩眼間的屈光不正有明顯的不同(通常>2屈光度),這種情況偶可看到.當這種屈光不正用鏡片矯正時便會產生不同大小的物像(影像不等)而導致融合困難,甚或使一物像受到抑制.
老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看近物時呈遠視狀態,這是由于調節機制發生生理性改變的結果.通過調節機制可使不同距離的物體都能聚焦.從青年期開始晶狀體皮質的柔韌度逐漸減低,最后不能對睫狀肌起反應以改變其形狀(調節),結果病人看近時(物體近于30~60cm)便不能很好聚焦.不過通常在40~45歲前不需鏡片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