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臂叢神經炎(paralytic brachial plexitis)又稱神經痛性肌萎縮,主要表現以肩胛帶肌為主的疼痛、無力和肌萎縮。發病急,預后好。頸椎骨關節病引起的臂叢損害不包括在內。
引起臂叢損傷的最常見病因及病理機制是牽拉性損傷。成人臂叢損傷大多數(約80%)繼發于摩托車或騎車車禍。工人工作時不慎將上肢被機器、皮帶或運輸帶卷入后,由于人體本能反射而向外牽拉可造成臂叢損傷,向上卷入造成下干損傷水平方向卷入則造成全臂叢損傷。礦山塌方或高處重物墜落、壓砸于肩部,高速運動時肩部受撞擊等也可損傷臂叢。新生兒臂叢
神經損傷則見于母親難產時,嬰兒體重一般超過4kg,頭先露、使用頭胎吸引器或使用產鉗,致嬰兒頭與肩部分離、過度牽拉而損傷臂叢,多為不完全損傷。
臂叢損傷也見于肩頸部槍彈、彈片炸傷等火器性貫通傷或盲管傷,刀刺傷、玻璃切割傷、藥物性損傷及手術誤傷等等。此類損傷多較局限,但損傷程度較嚴重,多為神經根干部斷裂?砂橛墟i骨下、腋動靜脈等損傷。鎖骨
骨折、肩關節前脫位、頸肋、前斜角肌綜合征、原發性或轉移至臂叢附近的
腫瘤也可壓迫損傷臂叢神經。
對常見的牽拉性臂叢損傷,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即應用神經營養藥物(VitB1、VitB6、VitB12、VitBco等),損傷部進行理療,如電刺激療法,紅外線,磁療等,患肢進行功能鍛煉,防治關節囊攣縮,并可配合針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經震蕩的消除,神經粘連的松解及關節松弛。觀察時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
對于手術治療, 臂叢神經開放性損傷,切割傷,槍彈傷,手術傷及藥物性損傷,應早期探查,手術修復; 臂叢神經對撞傷,牽拉傷,壓砸傷,如一名缺位節前損傷者應及早手術,對閉合性節后損傷者,可先經保守治療3個月。在保守治療后功能無明顯恢復者、呈跳躍式功能恢復者如肩關節功能未恢復,而肘關節功能先恢復者、功能恢復過程中,中斷3個月無任何進展者可考慮手術探查;出生后半年無明顯功能恢復者或功能僅部分恢復,即可進行手術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