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地明別名環孢多肽A;環孢靈;環孢霉素A;賽斯平,環孢素,環孢素A 。新山地明主要用于肝、腎以及心臟移植的抗排異反應,可新山地明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同用,也可用于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新山地明用法用量
口服:劑量依病人情況而定,一般器官移植前的首次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14~17.5mg,于術前4~12小時1次口服,按此劑量維持到術后1~2周,然后根據肌酐和新山地明血藥濃度,每周減少5%,直到維持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5~10mg止。同時給激素輔助治療。口服液在服用前一定要用所附的吸管,以牛奶、巧克力或桔子汁等稀釋,溫度最好為25℃。打開保護蓋后,用吸管從容器內吸出所需山地明量(一定要準確),然后放入盛有牛奶、巧克力或桔子汁的玻璃杯中(不可用塑膠杯),藥液稀釋攪拌后,立即飲用,并再用牛奶等清洗玻璃杯后飲用,確保劑量準確。用過的吸管放回原處前,一定要用清潔干毛巾擦干,不可用水或其他溶液清洗,以免造成新山地明藥液混濁。 靜注法僅用于不能口服的病人,首次靜脈注射量應在移植前4~12小時,每日每千克體重5~6mg(相當于口服量的1/3),按此劑量可持續到手術后,直到可以口服新山地明為止。使用前應以5%葡萄糖或等滲鹽水稀釋成1:20至1:100濃度,緩慢地于2~6小時內滴完。
新山地明藥代動力學
在接受山地明治療超過3個月的器官移植患者中,可確定一半以上患者的山地明絕對生物利用度。在穩定狀態下,它們通常在20%-50%的范圍內。患者腹瀉時,本品的吸收將減少。與山地明相比新山地明可獲得更好的環孢素藥物暴露(AUCo)和劑量的線性關系、更穩定的吸收。同時也很少受同時進餐以及晝夜節律的影響。從而降低了藥代動力學的個體差異以及使環孢素谷值與藥物暴露(AUCo)的相關性更好。
1.吸收:現有資料顯示山地明與新山地明等量轉換后,全血谷值濃度基本相同,仍維持在所預期的(即較低的)治療劑量范圍的下限內。與山地明標準口服液相比,新山地明吸收快,平均達峰時間提前1小時,平均峰濃度提高59%。在接受維持量的腎移植患者中,其生物利用度(AUC)平均提高29%。在口服標準山地明吸收極差的患者(尤其是口服大劑量者)中,以等量轉換新山地明后,他們所獲得的環孢素生物利用度增加幅度可能超過100%。
2.分布:大部分環孢素以3.5升/公斤的平均表觀分布容積,分布于血液之外。在血液中,其分布取決于活性成份的濃度:33-47%存在于血漿,4-9%于淋巴細胞,41-58%于紅細胞。在高環孢素濃度下,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攝取達飽和狀態。在血漿中,大約90%與蛋白質(主要是脂蛋白)結合。
3.代謝:環孢素的生物轉化形式廣泛,至今測得的代謝物超過15種。其主要的代謝部位是肝內細胞色素P-450,NF(細胞色素3A酶屬)依賴的單胺氧化酶系所在的部位,它們的主要代謝通路是在各種細胞內進行的單羥基化、雙羥基化和N-去甲基化。現已發現凡抑制或誘導細胞色素P-450,NF-依賴的酶系的藥物,它們能提高或降低環孢素的血藥濃度(請參閱相互作用)。所有現已確認的代謝物均含有活性成份的完整肽結構,其中有些有極弱的免疫抑制作用(為母藥的十分之一)。
4.消除:環孢素終末消除半衰期的變異性較大,可能與檢測方法及用藥人群的不同有關。健康志愿者的終末消除半衰期為6.3小時,而嚴重肝病患者為20.4小時。代謝物主要由膽汁排泄,僅有口服劑量的6%由尿中排泄,少于1%經尿以原形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