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骨質疏松癥在中老年發病率高,在我們身邊也可以發現,女性得骨質疏松的情況明顯多于男性。骨質密度在人30~35歲左右時達到骨峰值,之后便會因鈣質流失而開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為明顯。有數據顯示,全球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約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會受到骨質疏松的威脅。為什么骨質疏松癥“偏愛”女性呢?下面百濟藥師為您詳細介紹。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質疏松,男性則為性功能減退所致睪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質疏松癥在絕經后婦女特別多見,卵巢早衰則使骨質疏松提前出現,提示雌激素減少是發生骨質疏松重要
對女性而言絕經后5年內會有一突然顯著的骨量丟失加速階段,每年骨量丟失2%~5%是常見的,約20%~30%的絕經早期婦女骨量丟失>3%/年,稱為快速骨量丟失者,而70%~80%婦女骨量丟失<3%/年,稱為正常骨量丟失者。瘦型婦女較胖型婦女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癥并易骨折,這是后者脂肪組織中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的結果。與年齡相仿的正常婦女相比,骨質疏松癥患者血雌激素水平未見有明顯差異,說明雌激素減少并非是引起骨質疏松的惟一因素。
女性骨質總量及密度相對偏小。由于女性青春期發育及骨垢線閉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體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對骨骼的日常刺激相對偏低,所以總體上女性的骨質總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太為瘦小的人也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
女性“骨變”機會較多。從青少年到中老年的近四十年人生中,女性會經歷“經期、懷孕、哺乳、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變化,這些過程與其骨骼的生長、發育、衰老密切相關。比如說,20~30歲為人體儲鈣的黃金時期,而此時大多數女性正在經歷懷孕、哺乳,這必然會影響到骨量的積累。
此外,雌激素與骨代謝有著密切的聯系。女性更年期時,隨著卵巢功能減退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質逐漸變脆。所以女性一般在絕經后的1~20年內出現骨量快速丟失,而絕經后的10~15年間最易發生骨質疏松。
另外,在女性懷孕、生育和哺乳期間,若沒有獲得足夠的鈣質補充,為了滿足寶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就會動用到母體骨骼內的鈣質,這也會影響女性骨骼的密度。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缺少運動、陽光、鈣攝入等都是引發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因素。女性相對好靜,缺乏運動,加上現代都市的很多女性成天“宅”在電腦前,或者為了美白而較少接觸到陽光,以及不喜歡喝牛奶,為美麗而節食減肥等生活方式易導致女性鈣質攝取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骨密度不夠,到中年后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