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年老,很容易得上這樣或者那樣的疾病。風濕骨關節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聽到的疾病,據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中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患病率為9.56%,60歲以上者達78.5%,盡管是個極常見的病,但據調查發現,人們在對風濕骨關節炎的認識上也各有說法,那么究竟風濕骨關節炎是怎么樣一個疾病?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風濕骨關節炎呢?
什么是風濕骨關節炎?專家介紹說,風濕骨關節炎是由于體內濕毒侵關節,導致關節炎癥。認識風濕骨關節炎別進誤區,切不可因認識上的誤區耽誤您的疾病的治療,并分析了幾種常見的疾病認識誤區。
1、生活中一提到風濕骨關節炎,有的人就馬上和“老氣橫秋”四個字聯系起來,因為一般都認為它是60歲以上的人才得的病。其實關節炎可影響所有年齡的人,包括兒童在內。關節炎的早期變化在二三十歲就開始,比如我國著名的滑冰運動員葉喬波因為從小就進行滑冰動作的訓練及反復受傷,導致膝關節提前退化,20歲時就得了風濕骨關節炎,關節內出現軟骨的碎片和游離體。在幾乎所有40歲以上的人身上,凡是承受重量的關節都會發生變化,大多數癥狀隨年齡增長而加劇。
2、長期以來風濕骨關節炎及其它類型關節炎都被懷疑為婦女產后期間洗澡和工作過累引起的。而事實上婦女在產后可以安全地洗澡,不會引起關節炎。
3、有的人認為關節炎是由于肌肉撕裂而引起的。長期使用某一特定部位的關節可增加這些部位發炎的危險,但是周期性的肌肉用力并非致病因素。
4、人們認為,草藥、銅手鐲、磁療等治療此病更加安全有效,事實上只在有科學證據的前提下,才可以說明傳統醫學的有效性。
另外骨關節炎診斷要與類風濕關節炎作區分,患者個人及一些基層醫院,常常難以將風濕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做出區分,因此導致漏診且延誤病情的不在少數。最常見容易造成混淆的是風濕骨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那么它們的區別是什么?專家提醒大家,首先看風濕骨關節炎:40歲以上為多發,其中10%的患者有明顯癥狀,通常發展緩慢,持續數年,累及少數關節,可以雙側同時發生,關節發紅、發熱、腫脹的程度不重,晨起關節僵直比較常見。再看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發病在25-50歲之間,可以突然發生,在幾周或幾個月內,通常影響多個關節,從雙側小關節開始,導致發紅、發熱、腫脹,晨起關節僵直且持續時間長,通常幾個小時,影響許多關節,包括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經常導致疲勞和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