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梅樂是骨科臨床常用藥,目前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療。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在緩解疼痛癥狀、恢復髓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臨床觀察表示,松梅樂治療股骨頭壞死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應用松梅樂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療股骨頭壞死30例,共45側股骨頭,觀察治療2周以后的療效,并于停藥后10周進行了隨訪,旨在評價松梅樂對股骨頭壞死療效的近期療效。結果提示,松梅樂注射液對緩解股骨頭壞死癥狀,近期穩定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有30例,男23例,女7例,其中左髖7例,右髖8例,雙髖15例。年齡18一63(40.8士10.7)歲,病程0.5一24(9.3士9.8)個月。壞死股骨頭共45側,其中Ia1側,Ib5側,lc8側,Ha5側,Ib6側,Ic8側,IIb5側,Mc7側。
1.2觀察對象
1.2.1診斷標準參考國際骨循環學會(ARCO)股骨頭壞死分期標準。
1.2.2排除標準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列為觀察對象:①治療前2周內使用過鎮痛藥者;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有藥物過敏史者;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3觀察項目采用Harris確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從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行走活動能力及關節活動度等方面評價患者的髓關節功能;治療3個月后攝雙艦關節正側位X線片(工期患者行MRI檢查),評估壞死區的大小、軟骨下骨塌陷的范圍及艦關節的退行性變情況。
1.4松梅樂注射液的使用方法藥品包裝及規格:哈爾濱譽衡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支2ml,含松梅樂4mg。用法、用量及療程采:用超選擇性旋股內外側動脈血管介人和靜脈點滴兩種途徑給藥。①超選擇性旋股內、外側動脈血管介人:患者仰臥位,患側大腿中下1/3處上充氣止血帶備用,術側腹股溝中點股動脈搏動下2cm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術,經股動脈插管,將5FCobra導管超選擇至患側股深動脈,造影證實導管已達旋股內、外側動脈處后,觀察患骸供血情況,了解股骨頭、頸區供血血管數量、長度及管腔直徑等,可見旋股內、外側動脈及其分支細小、稀疏,有中斷現象。上充氣止血帶(壓力為45--55kPa),然后經導管快速注人低分子右旋糖醉160ml疏通血管,松梅樂注射液12mt,及其他溶栓、擴張微循環、活血祛淤類藥物,注完藥物后再次造影,見旋股內、外側動脈及其分支明顯增粗、變密,中斷現象消失。灌注結束后拔管,穿刺點壓迫止血10-15min后,局部加壓包扎。術后平臥24h,穿刺側肢體制動。②靜脈點滴:術后繼續使用松梅樂,每日12ml,加人250ml0.9%抓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4d為一療程。
1.5療效評價
、俑黜楏w征指標的改善。給藥前、治療2周及停藥10周后分別對各項體征進行觀察,分別統計治療前后患者的計分變化。
、谥委熜Ч呐卸。國際公認的Harris評分法:有效,末次分數在70分以上,分數增加在20分或20分以上;無效,末次分數在70分以下或分數增加在10分以上或20分以下。影像學指標:有效,X線片見股骨頭外形較前好轉,囊邊區變小,塌陷未加重,C7,或MRI見壞死區有吸收;穩定,影像檢查結果無變化;無效,進一步惡化。綜合臨床療效評定指標:有效,Harris評分、影像學指標至少一項有效;無效,Harris評分或影像學指標有一項無效。
2結果
各患者經松梅樂注射液治療2周后,各項癥狀和體征均有明顯的變化。45關節中的41側(91.1%)Harris評分有效,影像無加重表現,綜合臨床有效率達91.1%。隨訪結果顯示,停藥10周后,有36側(80%)Harris評分有效,影像學檢查沒有加重表現。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3.1超選擇性旋股內外側動脈血管介人注人松梅樂,可維持局部藥物高濃度,使病變血管再通,應急血管開放,血供增多,繼而增加側支循環,疏通股骨頭營養血管,并促進代謝產物的清除,使壞死骨逐步吸收,新骨形成,股骨頭得以修復;低分子右旋糖配的作用在于擴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流態和組織灌注;介人治療使藥物直接進入靶血管,增加了藥物利用度,提高了臨床療效。靜脈點滴松梅樂可有效促進機體內影響骨形成和吸收的骨源性生長因子的合成,促進局部血運障礙的恢復、改善壞死骨局部的血液循環,參與機體鈣、磷代謝,維持骨容量,誘導新骨形成,促進壞死骨修復,使骨組織更成熟,還可增加合成膠原細胞數量、促進膠原蛋白及非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加骨鈣素的合成。
3.2松梅樂是骨科臨床常用藥,目前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療。試驗根據松梅樂的有效成分及促進骨修復的作用機制,嘗試性的將松梅樂結合其他藥物多途徑給藥,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在緩解疼痛癥狀、恢復髓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松梅樂治療股骨頭壞死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而其長期療效結果則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肖春生 陳衛衡 劉道兵 尹天 張淳 謝斌 康書鵬 《松梅樂注射液治療股骨頭壞死近期療效觀察》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