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骨質增生癥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通絡骨質寧膏是來自貴州少數民族苗族的中藥,用于骨質增生,關節痹痛等癥狀。療效好,深受廣大患者信賴。
骨質增生多發于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于中年以后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于某種姿勢,由于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后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
通絡骨質寧膏是由鮮桑枝、鮮槐枝、鮮榆枝、鮮柳枝、鮮桃核、青風藤、紅花、紅土茯苓、生扯攏、草烏、見血飛、海馬等18味藥,除去生扯攏、紅花外,草烏、血竭、海馬、天南星、半夏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余紅土茯苓等九味藥材酌予碎斷,與麻油同置鍋內炸黃,再加入生扯攏、紅花炸至枯黑,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加入油內,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草烏等粉末,攪勻,分攤于裱褙材料上,即得。
百濟藥師小知識:
通絡骨質寧膏取8g,剪碎,置具塞錐形瓶中,加甲醇25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半夏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2μl、對照藥材溶液2~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通絡骨質寧膏是來自貴州少數民族苗族的中藥,用于骨質增生,關節痹痛等癥狀。苗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尤以其內病外治的療法聞名中外,成為民族醫藥的一枝奇葩,深受廣大患者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