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檢查
(1)骶髂關節X線表現:幾乎所有
強直性脊柱炎均存在骶髂
關節炎。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SIJ)變化最早,呈雙側性,可見關節面皮質密度減低,假性間隙增寬,骨質破壞(如軟骨下骨質吸收、關節面模糊或呈鋸齒狀破壞、皮質參差不齊或皮質中斷),關節邊緣硬化(如軟骨下呈毛玻璃樣密度增高帶、界線模糊),囊狀改變(如有小囊狀透亮區,以關節的下部髂骨側為多),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發生骨性強直(圖)。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下2/3處開始,逐漸進展,最后可侵犯整個關節。
由于骶髂關節結構復雜,前后結構重疊,X線平片無法區分關節的滑膜部和韌帶部,所以對骶髂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意義有限。由于骶髂關節為耳狀面關節,應用斜位關節切線位影像,使骶骨與髂骨均呈斜位,耳狀面重疊減少,使關節間隙顯示清晰,可能優于X正位片。有學者發現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與CT符合率僅為25%~50%。由于強直性脊柱炎一經確診需較長時間治療,為保證診斷無誤,對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最好進一步作CT檢查,以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或者貽誤病情。
(2)脊柱X線表現:關節面模糊不整,關節附近
骨質疏松,骨贅形成,椎體“方形變”。前后縱韌帶及其它脊椎間的韌帶鈣化或骨化,椎體邊緣新骨形成,使上下椎體連成骨橋,晚期有自下而上的韌帶鈣化,脊柱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竹節”樣強直改變。
(3)髖關節X線表現:表現為髖臼及股骨頭淺表的囊性變,關節間隙均勻變窄,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最終導致髖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其中一致性關節間隙變窄與骨贅并存是較有特征的X線表現,髖臼囊變是髖關節受累的早期X線征象。另外還可見髖關節骨質稀疏,關節面模糊、硬化等改變。髖關節病變常與腰椎和骶髂關節炎同步發展。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需與股骨頭無菌壞死鑒別,后者早期X線表現為股骨頭的密度增高和不均勻,中期股骨頭階梯狀塌陷,晚期股骨頭碎裂、蕈樣變形,很少累及髖臼,關節間隙增寬且不規則。而強直性脊柱炎的髖關節病變以關節面改變為主,常有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的密度很少改變。股骨頭不變形是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