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肝穿刺作為一種微創診療方法,對肝病的診斷、病理和發展機制的研究以及評價、預后提供了確切的標本和豐富的資料。尤其對于不明原因的肝臟疾病的病理改變和血DNA檢查呈陰性的患者來說,這種診療方法為其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依據,也為肝病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現將我院從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肝臟疾病行肝穿刺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5例患者,其中,男性為20例,女性為15例。年齡在20~72歲,平均年齡為43歲,住院時間平均為30天。這35例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者為18例,丙肝病毒感染者為4例,脂肪肝患者為2例,自體免疫性
肝炎患者為5例,
肝硬化2例
乙肝病毒攜帶者1例,急性無黃疸型肝炎3例。
1.2 方法 肝穿刺前做常規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肝功能、血常規、血型、血小板計數、凝血時間以及活動度的檢查等;B超定位,一般選擇在右側腋前線第8、9肋間;常規消毒,鋪洞巾,利多卡因麻醉,選擇好合適的肝穿刺針,讓患者在平靜呼吸的狀態下屏氣不動,迅速將針刺入肝內,采集肝臟活體組織后迅速拔出,將采集的活體組織放置在95%乙醇或10%甲醛中固定,并且給患者注射2ml立止血,以防肝臟局部出血。將傷口局部以無菌紗布覆蓋,膠帶固定,上層用自制紗袋按壓5~10分鐘,再用膠帶固定沙袋,囑患者絕對臥床24小時,扎緊腹帶,將標本送病理科進行檢查。
2 結果
35例肝穿刺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根據病理檢查的結果,在進行了積極的治療后,有34例患者病情好轉,1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明確診斷;其中,肝硬化患者為11例,脂肪肝患者為11例,HBSAG患者為6例,HBCAG患者為6例,肝血吸蟲患者為2例,炎癥性患者為27例,0期患者為1例,1期患者為7例,2期患者為13例,3期患者為6例。自體免疫性肝炎患者為4例,其中:3期患者為1例,5期患者為3例。纖維化患者為27例,其中:0期患者為3例,1期患者為6例,2期患者為11例,3期患者為4例,4期患者為3例。
3 護理
3.1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肝穿刺局部皮膚的消毒范圍可適當擴大一些,一般為8*8cm。消毒方式為由中心向四周旋轉,最好重復進行2次。
3.2 心理護理 在肝穿刺前做好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說明做肝穿刺的目的、經過、臨床意義和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在用超聲波定穿刺點時,練習深吸氣、后呼氣及屏氣動作,使患者了解其在穿刺中的重要性。講明術后使用沙袋和腰帶固定可能會出現的不適,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使患者和家屬主動配合檢查和治療。只有當患者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對醫生有信任感時,才能增加醫生手術的信心。
3.3術后護理:
3.3.1 術后囑患者絕對臥床24小時,使用心電監護,15~30分內要及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連續觀察4個小時。
如患者出現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煩躁、面色蒼白、出冷汗等內出血征象時,要匯報醫生及時處理。
3.3.2 術后囑患者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
3.3.3 術后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穿刺處有無滲血、滲液和紅腫和疼痛。如有,要排查原因,一般性的組織創傷性疼痛可根據醫囑給予止痛劑,若發現患者有氣胸或膽汁性腹膜炎,應及時予以處理。
4 并發癥的護理
常見的并發癥有:肝區疼痛、腹腔出血、膽汁性腹膜炎、誤穿其他臟器等。
4.1 肝區疼痛的護理 肝穿刺后,肝區疼痛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疼痛點多為穿刺部位,亦可放射到右肩背部、右上腹。疼痛的程度較輕,在呼吸、咳嗽及體位變化時則較為明顯,少數患者疼痛較為劇烈。行肝穿刺的當天,要囑患者少飲水,減少排尿及體位變化的次數。術后盡量使沙袋、腰帶壓迫均勻,以減輕疼痛和不適。對于一過性疼痛一般無需處理,嚴重者可遵醫囑服鎮痛劑。
4.2 腹腔出血的護理 腹腔出血是常見的最嚴重的并發癥,多出現在穿刺術后的8小時內。對此,護理人員應在術前詳細詢問患者有無出血性疾病,可常規肌注立止血1KU,并檢查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護理人員必須嚴密觀察患者的面色、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及腰部情況,如其出現面色蒼白、脈搏急速、低血壓、腹痛、腰部逐漸膨脹等現象,應立即報告醫師,給予凝血劑,并準備配血輸血,必要時準備行剖腹手術。
4.3 膽汁性腹膜炎的護理 這是僅次于腹腔出血的嚴重并發癥,多因刺破移位的膽囊或擴張的膽管根部所致。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下列表現:①肝穿后迅速突發腹痛;②從右上腹轉移到右下腹,有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消失,可伴有低血壓休克;③腹穿抽出膽汁。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包括禁食、輸液、維持血壓及尿量,應用抗生素及鎮痛劑,少數病情嚴重的患者者應準備手術。
4.4 誤傳其他臟器的護理 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如傷及腸,可導致感染;傷及腎,可出現血尿。護理人員應了解并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了這些情況。此外,在穿刺手術前,應經B超正確定位,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避開神經、血管、膽囊及其他臟器。
5 討論
5.1由于肝病患者在吸收維生素K等脂溶性維生素時,存在吸收障礙的問題,易造成凝血功能減弱,因此,患者在術前三天,應每天注射維生素K1.20mg,以預防手術中的出血。如患者在手術中出現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濕冷的現象,則其有可能并發腹腔出血,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及時的處理。
5.2 肝穿刺前的常規檢查,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在25秒以下或凝血酶原活動度在40%以上,均屬安全指標。
5.3 根據肝穿刺的病理報告,可判斷肝炎患者的病毒攜帶量和性,從而為抗病毒治療提供依據。
5.4 肝功能檢查輕度異常的患者,病毒感染是其感染肝臟疾病的主要原因。根據肝活體組織的病理報告,可判斷乙肝患者的病毒攜帶量和性,從而為抗病毒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5.5 禁忌癥 中重度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疑診
肝癌患者、高度黃疸患者、皮膚出現明顯的淤斑或注射針眼出血時,肝內感染、肝血管瘤、肝囊腫、肝淤血屬禁忌癥。
5.6 對于肝功能檢查異常,血檢不能確診的患者,目前,肝穿刺是一種簡便安全的檢查方法,也易被患者和家屬接受。這種檢查方法不僅操作安全,而且有利于肝科疾病患者的進一步確診,大大地改善了肝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了他們的生命,并減少了他們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